□本报记者 程益新 文/摄
“今年农博会我们带了1万罐红烧湖羊肉来,按去年的情况,两天就可以卖光,公司随时准备补货。”说这话的是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的展会负责人吴晨威。他告诉记者,这两年,公司推出的砂锅羊肉受到市民追捧,虽然保质期短,但是十足的“桐乡味”,甜中带辣,很合消费者的口味。“一罐足足一斤,每罐50元,比饭店里面实惠些。”吴晨威说,前几年杭州许多餐饮企业也在农博会上品尝了他们的湖羊产品,好几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定期采购。很多消费者也觉得他们用柴火烧制的羊肉没有膻气,很有特点。
其实,湖羊早已成为我省特色农业的一个亮丽品种,它既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地方畜禽品种,还是太湖平原重要的家畜之一,如今养殖区域已经覆盖全省各地。据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湖羊在全省的饲养量已从1988年的60.2万只发展到今年三季度末全省存栏湖羊127.87万只,湖羊养殖规模化程度超过60%。湖羊产业振兴在即。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资料记载,湖羊祖先为蒙古羊。公元10世纪初,黄河流域的居民大量南移,同时把饲养在冀、鲁、豫地区的“大白羊”(现今的小尾寒羊)迁移至江南,在江南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圈养和选育而形成一个优良的地方品种,由于主要饲养在江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流域一带,故而得名湖羊。
据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湖羊是我国宝贵的地方品种,除了具有耐粗饲圈养、耐高温高湿、肉质鲜嫩膻味轻、皮革美观而保暖性能好等优良性状外,还有“三大”特点:一是稀有白色羔皮羊品种。出生1-2天的羔羊皮,具有扑而不散的天然波浪花纹,光泽晶莹剔透,皮板轻薄而致密,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二是湖羊具有多胎多羔性能,至少能达到2年3胎,一胎均在2-3只以上,4-5只也较为常见。三是湖羊出生后饲养到七八个月,体重就能达到七八十斤,可作为当年青壮羊上市。“30年前的练市,只要是农民家里就有羊。”家住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新华村的农民潘坤泉回忆说,“那时候羊就是农民家里很重要的一个增收资源,羊毛有人上门收购,羊肉、羊皮也能卖个好价钱。”潘坤泉说,农村养羊不需要过多的场地,平均一只羊只需1平方米的羊舍即可。“那时候只要人勤快就能养羊,一个壮劳力每天勤割草,一个人就能养活5-6只羊。而且那时候地多草多,无需多大的成本和人工,家家都能养,户户养得起。”
如今,随着湖羊产业的发展,农村的湖羊散养户在日益减少。目前湖羊养殖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及上海相毗邻的太湖流域,其中湖州、嘉兴是湖羊的中心产区,饲养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我省湖羊产业发展势头整体强劲,目前已突破传统太湖养殖主产区,跨过钱塘江,向全省发展,在杭州桐庐、建德、萧山以及金华、绍兴、丽水、宁波等地实现了规模养殖。湖羊还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落户生根并成为当地养殖户增收的新渠道,在我省援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循环效应凸显
当前,要养殖畜禽,排泄物污染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探索畜牧业生态发展路子,对于“两美”浙江建设来说至关重要。而湖羊养殖因为本身就具有节省粮食、绿色、低排放的优点,正被各地视为生态产业。“我们羊场现在搞起了农家乐,吃饭住宿休闲一条龙,还可现场看抓羊、烧羊肉。这不,随着吃羊肉旺季的到来,10个房间根本住不下,还得天天派车送客人去镇上住。”说这话的是湖州常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阮奇奇,正是这名“80后”,把湖羊卖到了杭州“新开元”和上海大超市,而湖州的湖羊产品也随着销售方式的不断创新而卖到了全国各地。“养殖基地要搞农家乐,干净清爽是必需的。”阮奇奇说,他的羊舍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羊粪、羊尿、雨水被区分开来,做到雨污分离,收集起来的羊粪、羊尿则成为上等有机肥。养殖基地共500亩,其中100亩种水稻,100亩的黑麦草、玉米作为湖羊饲料,其它的用作采摘、餐饮和垂钓。“湖羊可把稻草秸秆和玉米秸秆全部消化,产生的排泄物又用到了种植地里,我们基地的饲料和肥料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可卖钱,每年可节省近一半饲料成本。”阮奇奇说。
如今的湖羊养殖场除了在生态循环上下足了功夫,在湖羊产品深加工上也不遗余力。桐乡运北秸秆利用专业合作社存栏湖羊4000多头,虽说合作社的湖羊吃的是周边1万多亩茭白地里的秸秆,可合作社负责人王红飞还是为增收动了一番脑筋。“茭白秸秆收购价300元/吨,价格不贵,可贵的是人工收集、搬运的费用。今年上半年湖羊价格最低时才800多元/只,这个价格只能保本。”王红飞说,今年他们第一次参加农博会,带来了真空包装的红烧羊肉,保质期有半年之久。“湖羊产品的深加工是我们以后的发展趋势,今年即便是知名度不高,我们也想让这个‘大姑娘’亮亮相。”
据悉,近年来我省各地高度重视湖羊产业发展,鼓励创建了“马头湖”、“练市”、“张一品”系列湖羊产品品牌,积极推动湖羊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同时,充分发掘湖羊文化,通过举办“湖羊美食文化节”,拍摄湖羊专题片等文化活动,实现“产业唱戏”。目前,我省湖羊主产区湖州市已建有湖羊屠宰加工场2个,制革、手套、皮草加工等企业近100家,一定规模的红烧羊肉加工点30个,一个涵盖饲养、肉食、育种、制革、裘皮服装、旅游观光等内容的湖羊产业链体系已初具雏形。
产业提升目标已定
目前我省湖羊产业快速发展,湖羊在生态循环方面作出的贡献日益突出。今年6月份,我省决定实施湖羊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省财政将投入超3000万元,同时综合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机化补贴以及金融保险等组合政策,实施提质增量、秸秆换肉、种业提升和精品培育专项行动,力争到2017年,湖羊年饲养量增加至300万只以上,湖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为我省湖羊接下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说,湖羊以牧草、秸秆等为主要饲料,羊粪肥力好,已成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中轴产业。我们要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积极推广余杭三水梨园“牧草喂羊-羊粪肥园”、长兴“芦笋秸秆-羊-肥”生态循环养殖、临安利用丢弃的笋壳养羊模式等资源循环利用成熟模式,实现年利用秸秆、笋壳等农林作物资源300万吨以上,湖羊养殖实现零排放。
据悉,下一步,我省要按照“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推进湖羊全产业链建设和特色精品培育。通过宣传与弘扬湖羊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适合大众口味和独特层次消费的烹饪,开发真空包装食品,创建湖羊文化馆,将湖羊文化有机融入到菜肴、食谱中去,融入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中去,弘扬悠久的湖羊地方品种资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