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文/摄
食用菌产业作为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农业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稳粮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正值食用菌上市旺季,全省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现场推进会在庆元县召开,为加快推进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吹响了号角。
生产方式转型,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蔡段香菇木耳菌棒厂坐落于庆元县屏都街道蔡段村,这个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的工厂每天可生产菌棒3万袋。记者在工厂内看到,厂房内的设施一应俱全,流水线上的工人忙碌而有序。据工作人员介绍,引入工厂化生产,生产效率和食品安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年厂里一共生产了香菇菌棒180万袋,木耳菌棒60万袋,产值约473万元,利润达到了50万元左右。”在产量提升的同时,这家菌棒厂还做起了菌棒配送到户的服务。在菌棒出厂后,直接用叉车将菌棒送至菇农家中或菇棚,为菇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像这样的菌棒厂在庆元县有70家,全县实现香菇标准化生产70%以上,菌棒工厂化生产基本全覆盖。
菌棒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在食用菌产区得到广泛认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在原有料棒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开展灭菌灶扩建、自动打孔接种试验等工作,年专业化生产菌棒50万袋,并带动全县建立生产线约30条,制作料棒2000余万袋,每年节约料棒灭菌柴火3000吨左右,节约劳动力1.8万多个,增产菇(耳)800吨以上,年增效益1500万元以上。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有专业化菌棒生产场238家,订单生产菌棒2.31亿棒,分别比2012年增加113家和5100万棒。同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也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已有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主体59家,生产能力4.3万吨。
探索循环模式,促进产业生态发展
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区,一向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闻名。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产业发展,又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循环模式成为了淳安县的制胜法宝。据当地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淳安在发展食用菌产业时,立足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出了“季节菇+反季节菇”等多个周年化生产模式,示范推广“黑木耳-单季稻”、“桑园-黑木耳”等轮套作生产模式,开发形成“桑-菇-沼-稻”、“桑枝-食用菌-有机肥”等循环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效益,也为淳安减少农业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悉,我省各地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大力挖掘和开发食用菌生态循环功能,服务农业“两区”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开发利用新资源,实行“废料(草)换木”。平湖市推广的“水稻-蘑菇-芦笋”循环种植模式,年消耗全市三分之二的蘑菇菌渣,已成为浙江省十大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之一。据统计,目前,我省已推广食用菌循环生产模式3.37万亩,占全省食用菌栽培面积的40%;示范推广了菇稻轮作、耳稻轮作、桑枝黑木耳、茭白叶栽培大球盖菇等一大批以食用菌为节点的“千斤粮万元钱”循环生产模式。2014年,杭州市桑枝栽培食用菌利用桑枝条达1.655万吨,栽培食用菌2803万袋,总产量1.6万吨,总产值1.5亿元。同时,菌糠的综合利用也得到很好的开发,它们被用来二次栽培食用菌,或作有机肥用于芦笋、铁皮石斛、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的肥料,为我省农业清洁化生产、减少农业污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生产技术,增强科技应用能力
近年来,我省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在原料粉碎、配料拌料、装袋灭菌等多个主要环节实现“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平湖、嘉善、温岭等蘑菇主产区改变了传统的培养料制备方式,示范应用推广蘑菇培养料机械翻堆和隧道发酵新技术;云和县在拌料、装袋等环节应用机械化率达60%。食用菌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确保了培养料、基质含水量的均一性,提高了培养料质量和食用菌产量。据初步统计,我省食用菌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应用率约达50%。在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的同时,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研发推广也是我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省食用菌育种攻关协作组的努力下,多年来累计收集国内外栽培与野生食用菌种质975份,并采用液氮、超低温等多种方法进行长期或中长期保存,多项育种基础技术获得突破,创新开发了液化菌种、胶囊菌种两种高效繁育生产技术,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菌株)面积超过5亿袋。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专项联合攻关,育成了“杭秀1号”、“江白2号”等9个食用菌新品种。同时,我省组建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积极组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开展全省各层次的产业技术带头人技术培训、菌种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新成果的转化率,为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着眼产业融合,实施全产业链战略
庆元香菇市场坐落于庆元县松源街道五都工业区,这个占地330余亩的交易市场自今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家商户入驻。为何该市场会受到大家的青睐呢?“依托交易市场线上线下销售的齐头并进,菇农销售香菇的价格平均每公斤提升了2元。”市场总经理陈翔用一个简单数据道出了市场深受欢迎的原因。无独有偶。如今云和县已拥有食用菌种植材料专卖店47家,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食用菌保鲜库60余个,年销售量1500吨,烘干房1000余个,销售窗口106个,年销售量达1.5万吨,成为浙西南最大的鲜菇交易中心。
产业集聚为食用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产品深加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挖掘了大潜力。食用菌作为健康食品的典型代表,提高产品加工率,可以减少市场价格波动、效益起伏对生产的影响,同时可实现食用菌产品的健康化、增值化、市场化和品牌化。为此,我省各地积极加强食用菌功能研究开发,在食用菌干品等粗加工产品基础上,形成健康膳食系列、休闲方便系列、医疗保健系列等多层级产品结构。目前,庆元县从事食用菌行业的企业有2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10余家、1亿元以上4家,正逐步由香菇粗加工向休闲、保健、药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