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庆元 健步走上绿色路

  寻梦菇乡,养生庆元。庆元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构筑生态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让生产资源物尽其用,也保护了产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
控水节水,优化技术增效益
  每年8到10月,是庆元县特色水果甜桔柚的果实膨大期。“这三个月很关键,要保持足够的水分,不然就会出现低产,果实也不饱满,口感不好。”该县齐圣水干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德齐介绍说,甜桔柚树一般种在山上,过去每年8到10月,他都要雇60多个人专门进行浇水,几乎从早上浇到晚上。
  这种状况在去年得以改变。合作社基地增添了喷灌设施,安装了自动喷头200多个,铺设管网上万米。“如今,自动喷头替代了人工,每两天喷灌一次,开关一拧,一次3小时,不仅节省了人工费用,提高了效率,而且喷灌更加均匀,更有利于甜桔柚吸收。”吴德齐说。
  近年来,针对山区农业发展水资源需求实际,庆元县农业部门积极整合中央小型水利建设、农发办小流域治理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农业节水设施改造,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县已有1.3万亩农业园区实现了喷灌覆盖。下一步,该县将充分依托第二轮中央小型水利建设等项目建设,计划投入7000多万元,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灌区2万多亩,重点完善水果、食用菌园区喷滴灌设施,进一步改善生产区浇灌条件,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资源利用,废弃秸秆种菌菇
  石坝村位于面积5000多亩的庆元县淤上乡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以往秋冬季稻谷收割完后,总有大量稻草被遗弃在田里,或焚烧,或腐烂,怎么处理都是个麻烦。如何把这些稻草利用起来?如今,在县农业局技术支持下,石坝村村民利用稻草种起了草菇,有效解决了稻草处理难题。
  草菇是一种草腐菌,所需营养物质可从稻草等原料中得到,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每年可栽培4到5茬。
  今年,石坝村村民鲁尚明建了8个草菇棚,早在去年秋收后,他就到附近农田里拉来了足够的稻草。如今,在他的草菇棚内,一层层枯黄的稻草上,大大小小的草菇如繁星般铺满整个大棚。鲁尚明说,今年草菇价格不错,每公斤能卖到44元,到8月份,他种的前三茬草菇已经让他收益了4万多元。
  目前,庆元县草菇栽培面积已达4万平方米、蘑菇2万平方米,利用这种模式已生产鲜草菇350吨、蘑菇280吨,产值1200余万元,利用稻草等秸秆2850吨、畜粪320吨,制成有机肥3000多吨。
  除种植草菇外,当地人还将稻草用作地栽黑木耳的基床。该县黄田、竹口一带的农民基本都种植黑木耳,每年秋收后,农民会在刚收完稻谷的农田里架起木桩、铺上稻草,然后把做好的木耳菌棒放在稻草床上,让其顺利出菇。“地栽黑木耳最大特点是节约资源,对环境没有任何破坏。”庆元县农业局产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大约每8000袋黑木耳就能用掉1亩田的稻草,资源再利用效果十分明显。
变废为宝,菌棒旧料再利用
  庆元是中国香菇发源地,出过菇的菌棒很常见。以往,这些废弃菌棒基本只有一个去处:晒干当柴火烧。然而如今在该县黄田镇大坑村,废弃菌棒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种植黄金菇。
  黄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以堆积腐烂的腐殖质为营养,出过菇和烂掉的菌棒正好符合这一特性。钟少文是尝试用废弃菌棒种植黄金菇的大坑村村民之一,今年他种了1.7万袋黄金菇。“一袋黄金菇菌棒,新鲜木屑原料占两成,其他八成可利用杂菌感染的菌棒和已出过菇的废菌棒。”钟少文介绍说,废弃菌棒收购价是4毛钱一袋,每袋黄金菇菌棒生产成本要比黑木耳菌棒少3到5毛钱,毛利因此能增加到3.5元。
  据介绍,香菇和黑木耳主要在10月开采,持续到来年3月;而黄金菇从3月到7月出菇,从上市时间看刚好填补了市场空档期,从生产时节看,刚好能够充分利用香菇、黑木耳生产后废弃的菌棒。
  在当地,废弃菌棒的价值还不止这些。在该县荷地镇黄沙村,庆元全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弃菌棒做起了育苗基质的研究、生产,公司研发的育苗基质能让玉米、茄子、水稻等农作物种子出芽更壮,产品获得了温州、金华、杭州等地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的青睐,预计售价可达到每立方米400元,相当于每万袋菌棒增效6000多元。“庆元有这么多食用菌产量,有大量的废弃菌棒,把这些废弃材料再次利用开发,既利用了资源,也保护了环境,一举两得。”庆元县农业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刚对育苗基质前景十分看好。
控肥减药,测土配方全覆盖
  近年来,庆元县农业部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推广低毒高效农药、开展统防统治等,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取得明显成效。
  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方便农民掌握科学施肥知识,该县农业部门在全县280余个行政村提取了1300多个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制作了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公示牌”180余块,挂在农业“两区一中心”、村务公开栏及规模较大的农资经销网点醒目处。目前,该县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22万亩,实现了耕地面积全覆盖;绿肥推广种植3万亩;“三品”认证数量和面积居丽水市前列。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实施,成立了植保应急防控服务队。服务队队长范松光说,实行统防统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病虫害防治,既可对症下药,也可统一农药使用,达到减药效果。目前,该县实施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面积已达8万亩,实行统防统治面积4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在78%以上。
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好处多
  近年来,庆元县大力推广经济实用和科学高效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养殖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力度和资源化利用效率,促进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污染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去年,位于该县濛洲街道下滩村的易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全面整治,购买了干湿分离机,新建了沼气池200立方米、沉淀池200立方米,并铺设了1500米的雨污分流管。“有了这些设施,沼气、沼液、猪粪都可以利用起来。”养殖场负责人周兆金介绍,目前养殖场存栏2000多头猪,产生的沼气除猪场使用外,还输送给周边农户,沼液则供给下滩村500多亩毛竹林和200多亩果园,干猪粪堆积发酵后供周边农田使用。
  该县屏都街道官山头村有个存栏1000余头的养猪场,为解决生猪排泄物污染问题,该村于2011年开始实施沼气集中供气项目,2012年沼气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年产沼气3.5万立方米,可供120户村民日常烧水做饭,年消纳秸秆等废弃物50-80吨,年可处理养殖场污水6000吨。
  官山头村村委会主任柳春发说,集中供气项目不仅解决了养殖场排泄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产生的沼气、沼渣等可以供能、供肥,不仅保护了环境,也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养殖,随着一个个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的兴起,庆元县畜禽养殖业正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性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庆元县实现后发赶超、绿色发展的最大资本、最强推动力。该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严格按照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建设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到2017年实现既定目标,让农业生产更生态,让资源循环更顺畅,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