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县。2011年以来,该县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大力推广生态循环、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低碳、可持续的农业示范发展新路子。目前,该县已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5家。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助力开化国家公园建设增添了光彩。
保护一江清水
作为钱塘江源头,保证出县境水质是项艰巨的任务。为此,近年来开化县在农业水环境治理、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多措并举,为保护一江清水不遗余力。去年该县全年出境水Ⅱ类水以上天数占99.2%;今年截至目前出境水Ⅰ、Ⅱ类天数更是实现了100%。
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该县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种植绿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手段,促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改善农田水环境。目前,全县有专业植保合作社28家,2014年完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2.3万亩,氮肥使用量4470吨(折纯)比2010年减少488吨;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0.63万吨,种植冬绿肥3万亩以上,推广秸秆还田10万亩以上。
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全县共有208个行政村推广户用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7920个、农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53个,全县沼气总供气户数达到13402户,黄石、旭日、华兴、下淤、树范、河山、儒山、裴源等8个行政村实现沼气集中供气全覆盖,全县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2.5%。
为促进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该县先后出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生猪移栏上山(出村)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及方案,建成了以顺康牧业、志诚牧业、世纪牧歌为代表的生态养殖场20余个,在衢州市率先并超额完成畜牧减量任务,有效促进了该县畜牧产业减量提质和转型提升。通过采取农、牧、能源结合的方式,全县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达98%以上。
积极推广“猪-沼-作物、秸秆沼气、秸秆还田、桑枝屑栽菌、菌糠二次利用、稻虾共生、稻鳅共养、猪-沼-电”等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及“千斤粮万元钱”农作制度创新模式,连续数年实施推广秸秆腐熟应用,累计还田面积达到40.92万亩,基本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14%。
发展现代农业
得益于生态循环理念的引领,近年来开化县的现代农业在发展层次、发展内涵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农业发展的“里子”更亮了,底气更足了。
该县坚持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形成了以茶叶、食用菌、山地蔬菜、畜牧业、蚕桑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农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水稻(油菜)良种化示范工程、开化龙顶茶品质提升工程,推广应用良种、良技、良机配套技术,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6.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2%,茶叶机制率85%以上,食用菌机械化率71%;设施栽培、滴灌、微灌和喷灌等新技术逐步推广,现有设施栽培面积13397亩。
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开化龙顶茶》、《金针菇》、《开化黑木耳》三个省级地方标准,制订实施了蔬菜、水果、畜禽、粮油等16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主导产业标准化率达85%以上。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流程、全领域覆盖,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与各专项检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省级农产品定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54%。积极推进品牌战略,2014年全县累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88个,基地面积7.4万亩;绿色食品14个,基地面积0.49万亩;有机产品54个,基地面积7.5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三品”认证比率达51.12%以上,成功入选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该县农业正向着集约化、清洁化、标准化、节约化方向发展,废弃物利用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面源污染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建设美丽家园
开化地处浙西山区,县域又大部分是农村,要把整个县域建成一座国家公园,探索出一条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经济生态化的转型升级之路,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为有序推进创建工作,该县把示范县建设纳入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开化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政策杠杆,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共同参与示范县创建,吸引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投资示范县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13亿元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全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为主导,该县积极扩大规模经营,推进产业要素集聚,同时,充分利用该县与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的契机,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合作,引智借脑,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按照“1+N”(1个农业公共服务中心+N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工作格局与“3+X”(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防疫+X其他)服务模式,全县14个乡镇都建成了流动课堂与固定培训相结合、农技人员与联结基地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标准化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通过组织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与生态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公园、美丽田园,这是开化农民正在建设的美好家园。
追梦路上,生态循环农业必然责无旁贷,更将功不可没。
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