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山县立足生态优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把着力点放在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上,把突破口放在加快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上,采取“点面结合”织网控污,“由小到大”改善生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常山县成为衢州市首个整乡制推进生态循环高端农业试点县,2015年全省整建制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暨晚稻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在常山召开,这是对该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肯定,更为该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添了动力。
强化三大保障
夯实生态基础
常山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成立了常山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还出台了《常山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常山县2015年农作物病虫害整建制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方案》等相关文件,不仅加强了全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和指导工作,还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在常山乐海家庭农场的工作场区,我们看见废弃的生产资料整齐地堆放在一起,“我们将这些废弃物存放好,等待统一回收”农场主洪云海说。
据了解,常山县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项目,对农业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并对建立废弃物利用平台的乡镇给予补贴,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同时,对通过“三品”认证的经济主体给予0.8万-5万元奖补;优先申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
在项目资金助力的同时,该县还按照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把农业“两区”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融合,积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并制定了胡柚、食用菌产业发展振兴计划,开展30.4公里的常山胡柚景观大道建设。截至目前,常山县现代农业核心区内已建成了1500亩水果基地,为游客提供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有趣有乐”的新型农业经济,拓展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
密织三张网络
改善生态环境
在组织、项目和机制保障的前提下,常山县以密织三张网——污染物减量化控制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网,着力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在“五水共治”行动中,制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和《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方案》,将饮用水源保护区、人口集聚区、主要河流沿岸500米范围划为禁养区。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肥药减量施用技术,今年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0.3万亩,绿色防控面积4.2万亩,农药减量121.3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2万亩次,使用商品有机肥1.5万吨,化肥减量320吨。
常山县素有“胡柚之乡”的美誉,胡柚是当地的农业特色和支柱产业。原先当地柚农会将腐烂的胡柚作为废弃物乱扔,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现在在招贤镇泉目山村,农户将腐烂胡柚等有机垃圾提供给养殖场,养殖场折算成沼气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实现了变废为宝。
为探索“废弃料换燃料、污染源变资源”的废弃物处理长效机制,该县还积极推进生猪养殖场改造提升,未列入关停退养的养殖户严格按照“一场一策”要求,制定排泄物治理方案。截至目前,保留的89户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生态化改造提升,其中存栏50-100头小规模猪场23个,存栏100-1000头规模猪场59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7个。
与此同时,该县还根据当地养殖实际,构建了以“规模猪场自行处理为主,乡镇(街道)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为辅”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目前,全县建成公益性病死畜禽和规模猪场无害化处理池总容积达1万立方米,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设施网络全覆盖,并建立了“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的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据了解,常山现有1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立集中收集处理点5个,对县域内病死动物实行“当日发现,当日收集,无害处理”,实现病死动物100%无害化处理。
建立三大循环
提升生态层次
为了做好生态循环农业发挥长效机制这篇文章,常山县根据当地种养实际,构建了“企业+农户”互利共赢“小循环”、整乡推进生态高端“中循环”和“三位一体”种养联动“大循环”三种循环模式。
“原来没有上沼气项目时,周边农户天天找我,要求关场,我对办场也失去了信心。”常山县大公生态养殖场负责人吴世明笑着说,“现在沼气项目建成了,周边农户还是来找我,不过现在这些农户是要求场里能给予沼气开户和沼气的配额。”
据了解,原先养殖场因为规模和设施落后,排泄物通过直排的方式处理,不仅破环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给周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现在养殖场排泄物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项目的建成,不仅实现养殖排泄物零排放,而且所产生的沼气供周边280户农户作生活燃料使用,为农户年节省燃料支出20余万元,沼液供2600多亩农作物作有机肥使用,为农户年节省化肥农药投入近40万元,养殖场得到了发展,农户也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基本应用该模式。
位于常山同弓乡的现代农业综合区,是当地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不仅农业基础设施先进,而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这也是衢州市将首个整乡制推进生态循环高端农业试点工作放在这里的原因。
据了解,常山县将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循环模式创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同弓乡建成“资源良性循环、产品优质高端、经营持续高效”的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示范乡。2014年,该乡积极开展水稻整建制统防统治试点工作,实施水稻整建制统防统治1.12万亩,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16.2吨,减少农药用量4.6吨,服务种植散户1365户,覆盖率达90.9%,有效破解种植散户病虫防控难题。
2015年,浙江伟盛牧业有限公司和衢州博文合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前者将养殖所产生的排泄物全部交与后者处理,加工成各种有机肥供当地农业生产使用。前者为当地一家年出栏2万头的生猪养殖场,后者为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高科技环保公司。这是该县积极探索畜禽排泄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新模式建设的全省首个猪粪资源化高效利用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的后顾之忧,还实现了养殖场排泄物养分全利用、健康土壤环境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模式,并打造出全国首个规模猪场“零排放”清洁生产示范站,建立规模化养殖清洁生产的原创技术标准。
依托三大载体
提高生态效益
常山县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探索推广农牧结合、粮经轮作、间作套作、稻鱼共生等新型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互利双赢。目前,全县推广“稻鸭共育”面积3000亩,通过免耕免插、鸭吃虫草减少病虫害,少用农药3次,有效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推广“耳-稻”轮作面积570亩,废菌棒还田,节省肥料100元/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亩以上。推广“柚园养鸡”1万亩,土鸡啄食青草、虫,鸡粪直接还田,每亩节本增收近700元。
与此同时,该县还积极联合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展杂交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再生稻面积1.5万亩。承担浙江大学的国家“973”项目“利用生态功能分子防控害虫及杂草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协作攻关,开发环境友好型害虫与杂草绿色调控技术。2015年该县还与浙江大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开展胡柚黑点病、胡柚果面病虫害防治研究,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提升胡柚品质。
常山县在模式创新和科技助力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引导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业生产档案记录,推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加强有机农产品认证培育,全县已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15个,现代农业园区3万余亩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