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因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温充足,山川秀美,物产丰富。2012年5月,江山市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单位。近年来,江山大力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与示范,实现了食用菌、畜禽、果菜、茶叶、蜜蜂、猕猴桃等主导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通过三年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已通过省级验收认定的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3家。
农牧结合废弃物利用常态化
江山市繁绿家庭农场,位于凤林镇凤祥村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占地面积230余亩。见到农场负责人伍玺晓时,她正在检测室里检测刚采收的芦笋,旁边的车间里,五六位工人正在将芦笋打包装车,准备发往富阳。
据伍玺晓介绍,繁绿家庭农场从成立至今已经6年,“开始的3年,每年都要去买很多有机肥作为基肥,又要想尽办法去处理芦笋根。”伍玺晓为了节省成本,想尽办法却无计可施,自打前年开始,她与附近的养羊专业合作社达成互助合作,她家的芦笋根拉去养殖场,当做羊的饲料,养殖场的羊粪运回农场,用作芦笋的肥料,“今年我用羊粪做基肥种的西瓜,不要太甜哦。”
繁绿家庭农场有147个大棚,每个大棚一年产芦笋根2500公斤,一年整个农场就要产出废料400吨左右,“芦笋根用来做青饲料最适合了,附近好几个养殖场都想要我家的芦笋根呢。”伍玺晓乐得合不拢嘴,“用羊粪种出来的芦笋也特别嫩,粗的芦笋平均价格卖到每公斤15元。”
类似这样的生态循环例子,还有很多。在江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已经成为农户自觉的意识:养殖场普遍采用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技术、“水泡粪”养猪技术和“猪—沼—果蔬(茶)”农牧结合的畜牧废弃物产业循环利用模式,年产生垫料2万吨,有机肥5万吨,沼液75万吨;生猪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达98%,实现了农、林、牧相结合,种植业废弃物用作生猪饲料,生猪产生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场炊事和猪舍消毒,沼渣沼液和发酵废料用于果树和蔬菜、茶叶的种植,既解决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的出路问题,又为养殖场提供了青饲料,实现种养农业资源循环,达到畜禽养殖“零排放”;农作物秸秆主要用于秸秆覆盖还田、牛羊等动物的青贮饲料、食用菌的基料;食用菌废料当作有机肥,用来种植粮食、果蔬、茶叶,成为广大种植户的抢手货。
农光互补 建造智能光伏发电站
说起江山,很多人都知道这里盛产绿牡丹茶、白羽乌骨鸡,也是“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但很少人会对其适于农作物生长的2063.3小时日照数感兴趣。
同景30MW农光互补智能光伏电站位于凤林镇株树村,占地面积800多亩,年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站在山坡上,眼前成片的组件整齐排列,极为壮观。据“同景科技”总裁吴建农介绍,2014年他们选中这片山地后,为了避免斜坡地势导致水土流失,4月将山地整修成梯田,每亩施肥3到4吨后种植农作物;6月开始电站建设,电站采用1.6MW方阵,每个支架功率5.25kW。项目采用同景自主研发的斜单轴跟踪系统10分钟转一次,平均每次转2.5度,每次最大5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最大发电量,也方便进行农机耕作。
据发电站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光能组件下面分不同区块,在光照不足的地方种植喜阴的白芨等中药材,光照充足的地方种植旱稻。在不破坏耕地的情况下,这种“板上发电,板下耕种”的方式,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实现了传统农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跨界合作,既可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有保有压 生猪养殖减量转型
去年,江山市东山头溪、八里坂溪等全市12条县级溪流的氨氮、总磷超标严重,水质各项指标远没有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不达标,谈何生态循环?问题在水里,但根源在岸上。
2015年2月6日起,江山市开展了养殖污染“百日攻坚”行动,到2015年6月底,全市累计关停、退养生猪养殖场8446个,拆除退养面积277万平方米,生猪年饲养量控制在95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也从2100万羽降到1500万羽以内。
全市仅保留197个通过工程治理“准验收”或生态治理验收的规模猪场,保留率仅为2.3%。今年以来,江山出境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0%以上,省考核均为优秀。
关停了养殖场,养殖户的就业成了新的问题。在双塔街道,街道干部以“店小二”式服务,帮助养殖户促进就业,已推荐7名养殖业主进企当保安、做保洁等。家住新塘坞村的养猪户徐慧莲,则做起了来料加工。她说:“如今家里吃用不愁,每月存钱3000多元。”江山市通过积极引导农户走出低、小、散的生猪产业,全面提升生猪养殖污染整规成效。
对于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将采用“三改两分再利用”的治理技术,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再利用”,明确要求农牧结合,每存栏10头生猪至少配套2亩以上的农田或园地作为生态消纳土地,即1亩农田、园地最多养殖5头猪。同时,配备施用沼液的贮液池、管网、运输车等设施。
2014年6月,江山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即江山市菲尼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并投入使用,承担了病死动物收集工作,在各乡镇建设了20个收集暂存点(冰库),定期将病死猪拉往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截至2015年10月底,共处理病死猪22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