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龙游

铸造现代农业“生态圈”

  •   龙游县地处浙西地区,是钱塘江的源头区,也是我省的生态屏障区。作为全省畜牧强县和整县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龙游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五水共治”为抓手,大力治理生猪养殖污染,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之路,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圈”,产业转型升级走上了“高速路”。
    强化整治 种养结合
    夯实生态化发展基础
      近年来,龙游县坚持生态优先,出台了《关于整县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意见》、《龙游县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等方案,积极推进畜牧业转型提升,助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全县划分了11个宜养镇(乡、街道)、20个生猪养殖园区和4个禁养乡镇,已累计验收关停、拆除面积近170万平方米,生猪年饲养量已从200余万头削减至110万头。同时,根据养殖规模与消纳地匹配的原则,分类采取生态化、工业化治理方式,对保留的912家规模养猪场进行整治并通过验收。
      既要整治规范,更要优化提升。龙游县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实施技术改造,按照品种良种化、设施现代化、养殖生态化、防疫程序化、废弃物无害化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促进清洁化生产。目前,该县已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16家,其养殖量占全县总饲养量的60%左右。
      针对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死猪处理难题,龙游县创新推出了“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集美模式”,找到了养殖户、保险公司、处理中心与监管部门共赢的结合点,成为全国生猪保险试点县。目前,已实现全县病死动物收集全覆盖,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理赔率均达到100%。
      在管住畜牧业污染源头的同时,龙游县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实现变废为宝。该县制定了生态化治理验收标准,在猪粪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规模养殖场沼液利用按猪舍面积配套消纳地,即20平方米猪舍(10头猪)配套1亩水田或0.5亩旱地,引导养殖场通过自身拓展或与种植大户合作,建立与养殖规模匹配的种植消纳基地。
      该县还结合县域内多黄土丘陵、低丘缓坡的地貌特征,实施沼肥“上山入田”综合利用工程。选择在果蔬、茶叶、毛竹、苗木等种植业区域建立38个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成沼液池1.2万立方米,沼液管网铺设覆盖1.65万亩,解决沼液利用问题。
      通过沼液在柑橘、苗木、牧草等植物上的运用,既有效解决大量沼液消纳难题,增强土壤肥力,又有效降低化肥投入成本和用工成本。据统计,全县目前配套消纳地42万亩,年使用有机肥3.5万吨、沼液62万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达12.6%和5.8%。
    点面结合 创新模式
    构建资源化利用生态链
      作为生猪养殖大县,生猪排泄物的有效处理和利用,是龙游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龙游县不断探索创新出“开启模式”、“箬塘模式”、“吉祥模式”等,构建起了“大、中、小”生态循环链条,有效破解了发展瓶颈,畜牧业发展迎来了“艳阳天”。
      扩面“开启模式”,构筑县域大循环。该县依托浙江开启能源公司等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发电和有机肥加工企业,对全县规模养猪场的排泄物进行定期集中收集。所收集的畜禽排泄物,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沼渣通过固液分离,生产出固体有机肥,沼液通过专用设备输送至农业种植基地,实现了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县域大循环。目前,开启能源公司的一、二期工程均已并网发电,每年收集利用生猪排泄物可达18万吨,相当于存栏60万头生猪的排泄量,基本覆盖了龙游全县规模猪场,可年产沼气750万立方米,生产固态有机肥约1.6万吨。
      复制“箬塘模式”,搭建区域中循环。以小南海镇箬塘村为样板,通过规模养殖场和种植业基地对接,将区域内养殖排泄物收集发酵处理产生沼液后,统一铺设管网输送至种植基地,由村委会与养殖场签订沼肥服务协议并收取沼液处理费,组建专业服务队负责沼液输送及管网维护,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沼液喷滴灌溉服务,实现了养殖户省心、种植户得实惠、村集体增收三方共赢。目前,全县已建成半爿月、周公畈等12个基地,形成12万头生猪养殖场和2万亩种植基地之间的生态农业中循环。
      推广“吉祥模式”,建立基地小循环。为构建农业基地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途径,龙游县积极推广以生态家庭农场内部利用为核心的“吉祥模式”,作为“开启模式”和“箬塘模式”的有效补充。“吉祥模式”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实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治理工程,完善收集池、沼气池、固体分离机、喷灌等配套设施,就近匹配消纳地。将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集中收集进行干湿分离,分离出固体猪粪作为有机肥使用,污水经发酵产生沼液,就近用于农作物喷灌,形成种养规模匹配、排泄物就地消纳的生态农业基地小循环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循环农场412家。
    减肥减药 注重回收
    打造清洁化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绿色“护航”。龙游县在打造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坚持把农业治水、治气、治土结合起来,锚定“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打好组合拳,着力打造清洁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该县积极推广测土配方定向施肥技术,指导大户、合作社按需施肥、定向施肥,鼓励使用商品有机肥。目前,全县已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30个,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辐射带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5万亩,减少化学氮肥使用499吨。
      在农药的使用上,龙游县依托国家级区域站开展病虫系统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普及适期防治、精准施药,扩大统防统治辐射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据统计,目前全县水稻及经济作物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到12.2万亩,80%以上水稻播种面积实施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工程,面积超过27万余亩。
      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成为近年来龙游县保障农业生产环境清洁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县按照“政府适当补贴、谁使用谁收集、统一集中处理”原则,在全县设立100余家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农药废弃包装物指定回收点,开展全面农资店收集散户废弃包装物示范,建成了龙游县固体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中心,配套专用运输车辆等设备,目前已回收入库废弃包装物3.5吨。
      该县还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控制农村大气污染的重点,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以全面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再生能源利用等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积极培育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形成统一业务联系、统一作业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收费结算的管理模式,提高秸秆利用能力。到目前,该县工业企业秸秆固化替代燃煤利用近8万吨,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4.45万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一年来,龙游现代农业更加绿意葱葱,田园愈加美丽,生产效益也更高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