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衢江 “三型”农业获“三赢”

  •   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以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为抓手,立足循环农业发展污染减量化、产业多元化、农业科技化,着力打造“清洁型”、“休闲型”、“高效型”生态循环农业新样本,实现农业生产污染显著减少、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显著加强的“三赢”目标。
    打造“清洁型”生态循环农业
      走进衢州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闻不到猪粪的臭味,也不见污水排放的景象,这归功于公司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
      在养殖场内可以看到,该场建立了污水排放和雨水收集分离系统,并配套建设500立方米沼液沼渣发酵池及沼气储气池,沼液沼渣用于牧草种植,多余的沼液卖给附近的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还投资建成有机肥加工厂,可以年处理猪粪1万余吨,生产有机肥5000多吨,同时通过沼液膜浓缩设备,将养殖场废水和沼液净化分离后,水质达到生产用水标准,供养殖场循环使用,实现养殖场零排污。
      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的循环利用模式正是衢江区立足污染减量化,打造“清洁型”生态循环农业的缩影。近年来,衢州市衢江区积极实施畜禽养殖场整治,围绕畜牧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为目标,以生猪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以生猪移栏上山(出村)和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改造提升为抓手,积极组织实施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项目,出台《关于印发衢江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衢江区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深入推行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目前全区已减少生猪养殖户3.1万户,4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通过国家生猪标准化建设验收,规模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及沼气设施的普及率达90%,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
      此外,衢江区正在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中心,配套专用运输车辆等设备,回收处置废弃农药包装,解决白色污染。目前,全区已建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转运保管中心1个、乡镇集中储存点12个、回收点90个,植保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同时,当地还推广使用生态有机肥,出台了《衢江区补助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资金实施方案》,在全区落实补贴政策工作,加快有机肥推广施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全区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面积32.21万亩,推广率达92.52%。
    打造“休闲型”生态循环农业
      园区变景区,打造“休闲型”生态循环农业是衢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另一亮点。在衢江区莲花镇,一个占地近2.5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莲花农业观光园,正发挥园区的产业优势,将农业发展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
      “莲花休闲农业旅游区正在创建国家4A级景区,这个集合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观赏、采摘。”衢江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近10平方公里的景区集聚了九九红玫瑰园、现代宝岛生物科技公司、强荣龟鳖生态养殖园、老爸果园等23家农业主体,有玫瑰花海、爱情公园、水上乐园、生态餐厅、科普教育、农耕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
      如今,莲花休闲农业旅游区的轮廓已清晰地展现在游客的眼前:园区内的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公厕、生态停车场、景观荷花池已建成,旅游标识牌已安装到位;16个景观大门全部建成;老爸果园、龙海蔬菜等7家核心景点的内部景观提升工程全部完成。
      走进陈建海家庭农场,瓜果鲜翠、绿树成荫。果树长廊、景观喷泉、莲花塘……各种休闲旅游元素应有尽有。农场女主人慎爱珍说,农场里的“农场乐”于国庆前建成迎客,今年“十一”黄金周每天在此品尝农家饭的游客有上百人,两个大棚的火龙果估计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衢江区依托农业大区资源,积极探索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新路径,围绕“三区一带一中心”的生态旅游农业布局,发展“休闲型”生态农业,莲花休闲农业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资格预审。同时,当地将放心农业、农家乐、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统筹起来,谋划衢南山水休闲旅游区、中国(浙江)宋瓷文化艺术集聚区、全旺休闲农业旅游区等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依托九九玫瑰园、老爸果园等43个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点,举办玫瑰节、蔬果采摘节、“快乐农家”擂台赛等节事活动,创新家庭农场免费直通车、网络直销等营销手段,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休闲游魅力,打响旅游品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4年衢江区休闲农业总投资近11.73亿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1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旅游综合收入达5.8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186家,带动就业约2.6万人。
    打造“高效型”生态循环农业
      每亩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这是衢江区傅孔明家庭农场尝试稻鳖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后获得的效益。“生态循环,保质增效,让我们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场主傅孔明笑着说。
      傅孔明最早从事甲鱼养殖,随着市场对鳖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开始探索稻鳖轮作养殖,通过经验总结和技术创新,又探索出了稻鳖共生的养殖模式。“水稻为甲鱼栖息提供很好的生态环境,甲鱼以水稻上的害虫为主要食物来源,排泄物作为稻田有机肥料,两者相得益彰,互利共生,不仅有效减少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而且露天模拟野生环境下养殖大大提高了甲鱼品质。”傅孔明介绍说。
      近年来,衢江区积极探索多种“提质、增效、生态”的生态循环养殖新路,走高效型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培育种养结合主体,目前,已经推广“秸秆-畜禽-沼-作物”、果园养禽、茭鸭共育、稻鳖共育等多种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据衢江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生态示范县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肥水一体化滴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清洁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同时,当地还高标准建设水生蔬菜示范园、蔬菜新品种示范园、食用菌示范园、精品蜜橘示范园,辐射带动基地发展,突出技术集成转化,突出科技创新、示范和带动能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发展。
      目前,衢江区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内部循环为重点的主体小循环、以互利为纽带的产业中循环、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大循环基本构建。通过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区域内产业资源循环,已经形成了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协调发展的格局。莲花、全旺两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巨欣西瓜专业合作社两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已通过省级验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