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素有“浙西明珠”之称的柯城区乡间,橘林乍红,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衢州市柯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打造生态景观农业,以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如今的柯城,已成为生态循环
农业发展的希望田野。
柑橘园里栽出
“绿色经济”
柑橘是柯城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源,全区柑橘种植面积18万亩,常年产量近30万吨。如何走出一条柑橘生态循环生产的新路子,成为柯城区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在柯城区万田乡下方村的瑞禾水果专业合作社橘园里,一位师傅在橘树底下,正用便携式钻孔机在作业,不一会工夫,每株橘树周围都均匀分布着五六个孔,每个孔直径约15厘米左右、深度约30厘米。
“采用钻孔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山地橘园肥料流失,减少面源污染。”该合作社理事长方勇勤介绍,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普遍,橘园施肥一般都采用撒施法,不仅肥料利用率低,而且遇暴雨时流失严重,直接影响水源环境。实行钻孔施肥,可一举多得:一方面减少肥料使用量三分之一以上,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另一方面,减少肥料流失,对改善水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第三是促进根系往深处生长,增强橘树抗旱防冻能力。据统计,柯城区共有橘园18万亩,年施肥量近1万吨,按照节省三分之一肥料计算,全区每年可减少肥料使用量3000吨。目前,柯城区正在全区示范推广该项施肥新技术。
除了通过橘园钻孔保肥减量,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也是实现柑橘生态循环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衢州市柯城区黄茶柑橘专业合作社中,6800多亩的橘园都采用了绿色防控技术。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毕月冬介绍,如今,合作社预防病虫害主要是依靠“三疏一改”、橘园生草、杀虫灯诱杀、黄板诱杀等绿色手段。“通过绿色防控,每年能减少4-5次农药使用,每亩种植成本节约了近40元。”
笔者从柯城区农业局了解到,为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风险,柯城区实行“二定三统一补贴”的病虫害统防统治管理制度。“二定”:定农药品种目录、定农资供应商(设专柜供应),“三统一”:统一药剂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统一回收空瓶(弃置包装物),“一补贴”:直接补贴,通过验收的基地给予合作社每亩24元补贴。组建专业化的病虫绿色防控服务队9支,在航埠、石梁、华墅、沟溪等6个柑橘主产乡镇建立柑橘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1个,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5.5万多亩,并选择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充分发挥农用植保飞机、喷粉机等现代农机设备,进行大规模统一防治。同时通过科学合理选择药剂配方,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合理确定使用浓度和严格把握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黄板和杀虫灯,做好农药包装物回收等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数量,全面提升了果品质量安全。
目前,柯城区围绕柑橘“品种优化推广、品质重点提升、品牌带动销售”的“三品工程”,落实三低橘园改造面积5400亩,引进柑橘优新品种1100亩,建设精品橘园5300亩,建标准化出口基地5万多亩。2014年产季出口柑橘3.84万吨,其中自营出口11097吨,由于出口拉动柑橘总体收购价格0.4元/公斤,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
养猪场里养出
“生态经济”
畜禽养殖曾经为促进柯城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畜禽的排泄物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如何治理好养殖污染又确保经济效益,柯城人动足了脑筋。
走进柯城区朱盛生态农业示范园,一幅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图景跃然眼前:智能化的养猪场里,养殖废水经新工艺处理后还田利用,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养猪场的干粪经发酵干燥后可变成有机肥,猪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可用于生态种植区内芦笋和火龙果果树的追肥,而芦笋等蔬菜老茎叶经干燥粉碎又成为生猪养殖的辅助饲料,从而形成“猪—沼肥—作物—猪”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需要追肥时,只需打开沼液阀门,液肥就通过管道输送到植株的土壤中,一般只要几十分钟便可完成灌水追肥。”朱银寿说,在他的果蔬乐园里,80亩红心火龙果和40亩芦笋都尝到了沼液变身的“营养液”,施过沼水后的火龙果长势喜人,病虫害减少。“用沼液种瓜果蔬菜,既节约了生产成本,种出的蔬菜瓜果风味还特别好,在防虫上,我用杀虫灯、性诱剂、黄板。”现在,朱银寿不仅养猪实现零污染,种出的蔬菜因为是绿色无公害的,更是供不应求。朱银寿说,去年到家庭农场来休闲观光采摘的人也多起来。
朱盛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景象,正是柯城区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如今,柯城区借力沼气处理、农牧结合模式,在符合畜牧业养殖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着力推广“猪—沼—菜(果)、牛—菇—菜、果园(牧草)—羊—肥”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目前,柯城区有15家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进行了生态化治理改造,6家规模养殖场通过了生态化治理验收,其他拟保留的猪场都通过了所在乡镇的预验收,石梁溪、大俱源溪基本实现全流域禁养。
蔬菜地里种出
“循环经济”
每到出菇采收结束后,都会有一辆辆农用车来到柯城区万田乡、九华乡等食用菌基地装载废弃菌渣。原先出菇后无人问津的废弃菌包缘何受到了青睐?在沟溪乡时鲜园家庭农场里,笔者得到了答案。看着眼前一排排的田垄中覆盖着经过分解的菌渣,该农场场长樊中水告诉笔者,通过菌渣覆盖,土地肥力变强了,既节约了肥料钱,种出的蔬菜也更加绿色。原来,废弃的菌渣通过综合利用,发酵后可以转化为高效、优质、廉价、无公害的生态有机肥,不仅保护了地方农田环境,还可以降低菜农种植成本,达到养菌肥地“双赢”的循环效应。
笔者从柯城区农业局了解到,该区一直着力于创新农业发展循环模式。通过将整个区域范围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借助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连片成面的循环农业建设。在沟溪生态循环示范区的带动下,该区生态循环农业整体联动,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柯城区大力推行“菇-菜”、“菇-沼-菜”等生态循环栽培模式,积极探索食用菌菌渣处置利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大力开展菌渣综合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食用菌菌渣循环经济之路,解决了制约食用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据统计,全区累计推广生态循环栽培面积6万余亩,年综合利用菌渣已达90%以上,年可节本增效10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