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苍南县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试点先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途径,生态循环农业正在扎实有效推进。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91.8%、98%和85%以上,初步形成了三大循环模式。
推广轮作栽培模式
【实例】 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水洋村,新播种的番茄长势良好。“番茄的播种期是10月左右。以往从6月收获后到10月这段时间,有些地就一直荒着,也不适合再种菜。”种植大户祝直勇说,种过番茄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下降,有毒有害物质和残存病虫源增多,病虫害防治成本加大,番茄大棚每隔三四年就必须搬到新地块。“搬家”一次,就要多掏一次“搬家费”。
现在,苍南县农业站推广的“大棚越冬番茄—水稻轮作模式”解决了种植户们的苦恼:利用6月到9月番茄大棚的“歇息期”,种一季水稻,不仅充分利用土地,还减轻了番茄青枯病、根腐病等病害,并有效改良了土壤。“收了番茄种水稻,收了水稻种番茄,再也不用搬来搬去,还多了水稻的收入。”祝直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采用轮作模式,280多亩地一年可增收40万元。
近年来,苍南积极推广生态轮作模式,利用不同农作物的生态性差异,实行水旱轮作,通过“一亩当作三亩用”,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前,马站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水稻+番茄”、“甜玉米+番茄”、“甜瓜+番茄”、“花生+番茄”等种植模式已经普遍应用,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稳粮增效,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生态农业目标。
同时,当地农业部门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使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如马站棋盘蘑菇精品园与附近番茄基地合作,实施“稻草秸秆—食用菌基质、食用菌废料—番茄”模式,利用农作物秸秆,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基质原料,再将食用菌基质废料还田种植番茄,该模式能使每亩番茄成本节省200元,同时减轻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鑫莽芥草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秸秆—碳棒”模式,将农作物秸秆、柴草等生物质固化成型作为燃料,可将周边2万亩农作物的废弃物加工成燃料碳棒,年产量2000吨,产值约200万元。
推广畜禽清洁化生产模式
【实例】 庭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苍南较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拥有存栏生猪3000只。两年前,由于条件限制,这里对生猪的排泄物处理并不十分规范,虽建有沼气池,但未对污水进行处理利用。“去年,我们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让污水和猪粪流到沼气池内发酵,沼气用于家庭燃料使用,沼液通过高压水泵抽到山顶,用于500多亩的甜橘柚灌溉。通过农牧结合,达到综合利用,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合作社负责人王舜超说。像“庭顺生猪”这样的“沼气—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循环利用实例在苍南还有不少。
苍南县生猪养殖历史悠久,生猪养殖和排泄物污染一直是老百姓的“头痛事”,如何完善养殖污水治理模式?苍南提出生态养殖方案,全面推进农业治水,深化“五水共治”。
据苍南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对生猪存栏超过200头的119家养猪场、4家养牛场进行了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排泄物经干湿分离后,干粪外运生产有机肥,污水经沼气池处理产生沼气,基本实现养殖污染物的零排放和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全县已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1家,年可处理畜
禽粪便6万余吨、生产有机肥1.5万吨;共建“能源生态型”沼气净化池1万多立方米,年产沼气135多万立方米,为周边村庄1100多户农户提供生活燃料,每户年均节约燃气成本千元左右。
同时,苍南还大力开展农牧结合畜禽生态养殖,将养殖场的排泄物经沼气发酵处理后,沼液、沼渣作为周围农作物的肥料,实现了“畜禽—沼气—作物”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此外,当地还首创了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改变了水禽必须依河道养殖的传统模式,实现了所有排泄物的可收集、可循环利用,彻底解决水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推广肥药减量控害模式
【实例】 苍南县五凤乡茶园科学选点、合理布局,采取物理防虫方式,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有了这些“守卫者”,无需打农药,茶叶品质更有保障。
据苍南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要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施肥和不合理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化肥用量。近年来,当地有关部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截至目前,共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12个,面积达35.35万余亩,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90.43万亩次,初步建立起水稻、番茄、茶叶、四季柚等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减少不合理施肥1.13万吨,增加农作物产量12.96万吨,增产节支4.04亿元。
苍南县还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病虫害发病情况和抗药性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应用化学防治与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治技术和统防统治方法,努力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2015年,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实施面积32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实施面积20.5万亩,设立农药减量控害、综合防治示范片6个,面积7630亩,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平均每亩减少用药2.26次、用药量245.20克,实际增收2503万元,挽回粮食损失33324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