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丽水 好山好水好生态

  •   丽水市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双创建”,通过实施“六大专项行动”,优化生产环境,提升产品质量,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得到蓬勃发展。
    规划引领,力争三年“双创建”
      2012年,该市制订并组织实施了《丽水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今年起,又开展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双创建”活动,把生态优势发挥、生产过程控制、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质量提升等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丽水的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根据计划,该市将采取典型示范创建、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动、农业节水、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等“六大专项行动”,通过三年(2015-2017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17年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生态种养,农林牧渔大循环
      近年来,该市立足山水田路,统筹协调,积极发展茶、食(药)用菌、水(干)果、蔬菜、笋竹、木本油料作物、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推广、利用猪-沼-果(茶、蔬、药)、林下经济、稻鱼共生等特色种养模式,推进农、林、牧、渔生态循环利用。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契机,该市调整畜牧业发展规划,重新划定畜牧业禁限养区,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加快肉羊、中华蜜蜂、肉禽等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区域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启动丽水市蜂产业振兴计划和草牧业发展计划,建成中华蜜蜂生态养殖园1个、肉羊秸秆过腹还田示范点8个,对接生态消纳地40万亩,培育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设施用地试点3个。
    清洁生产,化肥农药大减量
      按照“两减”要求,出台了《丽水市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和《丽水市农药减量实施方案》,以施肥合理化、精准化、替代化为核心,推进土壤综合培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示范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制订了《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与商品有机肥推广的指导意见》,扶持当地畜禽排泄物和食用菌废菌棒资源化利用及商品有机肥产业发展。开展山区水稻“两迁”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整建制推进茶叶等经济作物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完善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为病虫害科学防控、农药减量提供技术支撑。
    模式多样,各类资源巧利用
      该市注重抓好秸秆资源化利用,从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入手,通过机械化打碎、堆沤、覆盖等多种形式还田,同时,因地制宜作为沼气原料、家畜饲料、食用菌原料等多用途使用,提高种植户的秸秆利用效益,基本控制了大面积露天焚烧,大大减轻了对水、土、气的污染。大力推广 “畜禽粪便+废菌棒-有机肥-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秸秆-动物饲料-有机肥-农作物”、“猪-沼-作物”等生态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管网和利用等配套设施设备;通过种养结合,建立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有效运行机制,莲都、云和、景宁等地成立了专门配送服务机构,配置沼液运输车,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美化田园,废弃包装全回收示范带动,典型模式亮点多
      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建设,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投入物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为载体,大力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有力推进了全市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累计创建了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12个、示范主体9个和市级示范主体100个,创建了以畜禽排泄物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以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喷灌滴灌为重点的减量、节约、清洁化生产模式,以标准农田为纽带的菜(药、油菜)-稻、耳-稻等水旱轮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等一大批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龙泉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山区区域循环农业模式和松阳县浙江田地缘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畜禽养殖固液废弃物综合生态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被评为浙江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大创新技术和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