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金华 生态画卷醉人眼

  今年以来,金华市紧紧围绕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控两减四基本”总目标,以“十百千万”推进行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清洁田园推进行动和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等四大行动为重点,全力推进金东、兰溪、武义和磐安四个县(市、区)整建制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全市13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101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进展顺利,一个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控源头,减肥减药减排放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而保护环境,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十分关键。为此,近年来金华市十分注重源头控制,大力推进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以及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化肥减量方面,该市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途径,广泛进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施肥观念,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近年来,该市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约310万亩,推广配方肥达到2.5万吨,每年减少不合理用肥近5000吨。整建制推进的县、乡镇施用配方肥占基施化肥的比例达到60%,整建制推进的村施用配方肥占基施化肥的比例达到80%,其他区域施用配方肥占基施化肥的比例也在20%以上。全市每年建立各级化肥减量示范方125个,示范面积21.5万亩。同时,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力度,所辖九个县(市、区)均出台了商品有机肥扶持政策,农户施用商品有机肥积极性大幅提高,特别是在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重化肥、轻有机肥”习惯大有改变,应用面积超过40万亩。
  在农药减量方面,作为“浙中粮仓”,近年来该市在水稻种植农药减量方面成效明显,尤其是作为亚洲发展银行-国际水稻所(ADB-IRRI)“水稻生态工程”国际合作项目实验示范点,该市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建立了1000亩水稻生态工程实验示范区,经过8年探索,成果丰硕。实验示范区内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80%以上,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再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情景。
  作为全省畜牧重点产区,该市的生猪、奶牛等养殖量在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为有效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今年以来,该市把节水减排作为畜牧业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将畜禽养殖污染的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进行有效衔接,积极引导养殖业主改造设施、优化管理,有效减少用水量、排污量,成效初显。经测算,此举每年可为该市畜禽养殖节约用水320万吨,减少污水排放量500余万吨。
抓对接,农牧结合风生水起
  金华是养殖大市,2014年生猪存栏量超过137万头、奶牛存栏量2.35万多头,虽已采取措施尽力控制污染源,但养殖排泄物绝对量仍然十分巨大,这些排泄物除少量通过生化处理外,大部分通过沼气工程处理,沼渣、沼液出路是个大问题。为此,该市创新机制,除就近、就地消纳外,还通过信息对接、物流对接等途径,解决各大养殖场与种植基地之间信息不对称、物流不匹配、费用不划算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异地消纳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生猪、奶牛等畜禽排泄物处理难题,实现了农牧结合、生态发展。
  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磐安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4%。该县充分利用大部分养猪场地处山区,林地沼液消纳量大且一年四季可消纳的特点,积极发展“猪-沼-林”山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效促进了生态养殖业发展。如该县年存栏生猪1000头的同乐公司养殖场,利用地处山区的便利,配套林地面积200多亩,养殖场的沼液基本得到了有效利用。
  同样是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兰溪市,该市农业部门主动给种养主体当“红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该市彩潮养猪场通过农业部门牵线,与该市畲野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挂上了钩,养猪场负责建源头沼液贮存池,无偿提供沼液,合作社负责建基地沼液贮存池,并购买沼液运输车。如今,两“亲家”一个养得无忧,一个种得开心,两全其美。
  浦江县在全省第一个推出了以“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中心”为主体,统一协调管理全县畜禽养殖排泄物污染整治的模式。服务中心的沼液沼渣运输车由县农业局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乡镇(街道)与养殖场、槽罐车主、种植基地三者签订供需责任书。每车排泄物清运费用100元,养殖场承担40元、种植基地承担10元、县政府补贴50元。去年,该县通过这种模式共转运沼液9700多车、6.1万多吨。目前,该市婺城、金东、兰溪等养殖量比较大的县(市、区)都建立了社会化沼液运输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养殖场的沼渣、沼液出路问题,实现了种养“双赢”。
促利用,“吃干榨净”物尽其用
  农业不同产业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一个产业的下脚料很可能就是另一个产业急需的原材料,一旦循环起来,就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关键是找到其中的关联,建立起有效的产业链条。在金华,就有不少这样的成功案例。
  金华是水果产业大市,葡萄、梨等果树修剪产生的下脚料资源十分丰富。为此,该市积极推行“果枝—菌—作物”生态化利用模式。位于该市金东区塘雅镇杨桥头村的浙江广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模式的实践者之一。该公司前身是一家木板厂,去年开始转向食用菌产业。这个日产鲜菇10吨的海鲜菇生产企业,就单体规模而言,不仅是省内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在全国也可以排进前五名。让人称道的是,这家企业的原料,都是当地农民眼中不值钱甚至处理起来还有些恼人的废弃物: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修剪中整理出来的苗木枝条、榨糖后的糖蔗渣……
  永康市土特产公司则推广应用了“种桑养蚕、桑枝培菇、蚕沙肥田、冬闲种菜、培肥增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该公司每年收购种桑养蚕农户家中的蚕沙和桑枝条,大蚕沙经发酵处理后肥田,小蚕沙加工成宝宝枕及颈椎枕;桑枝条粉碎后用来制作菌棒种植食用菌,同时,在桑园套种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和九头芥等蔬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户收入。
  浦江心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推广“菌-稻”轮作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引进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年消化葡萄等果树下脚料果枝120万公斤;位于武义县的浙江海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利用玉米芯、甘蔗渣、梨桑枝条等下脚料作为基质生产秀珍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食用菌,取得良好效益;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利用桑枝、玉米芯、豆秸、稻草等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形成了“农作物秸秆—杏鲍菇、大球盖菇—香菇—废料还田—农作物和药材”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循环综合利用。
  2011年,金华市启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目前,该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11个、示范企业10家。在今年全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大赛中,义乌市邦乐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五废共治”生态化治理模式、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多极循环模式”成功入选全省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随着生态循环生产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始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理念,一大批资源循环的生态型企业蓬勃兴起,以链条完善谋发展,向资源循环要效益,成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