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指引下,如今的古越大地已翻开了生态新篇,重现水乡美景。
去年以来,绍兴市按照“两美”浙江和“五水共治”战略部署,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示范带动的推进机制,以减量、清洁、循环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线,深化农业源减排,围绕污物无害化、养殖生态化、肥药减量化、生产标准化,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水面养殖污染整治、肥药减量控害增效、生态循环农业创建等四大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农业污染治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拆治并重,污染物变废为宝
绍兴市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稳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原则,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通过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建立台账等,明确养殖主体的污染治理责任,农业与环保、国土部门联合出台“市本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实施细则”,重整治,抓验收,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截至9月底,全市已治理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738个,验收生态养殖场363个,完成率分别为97.7%和95.3%;建立标准化水禽场15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个,完成年度任务。新增生态消纳地26.51万亩、沼液利用量22.1万吨,完成率分别为106%和110.5%。畜禽污染整治和新增沼液利用量完成投资12961万元,完成率127.3%。
清养并举,换来河水清清
绍兴水网密布,渔业生产给绍兴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对当地的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绍兴市突出“渔业养殖塘生态改造、稻鱼共生轮作、禁限区划定与整治”三大工程,狠抓水面清养,推行生态养殖,扎实推进水面养殖污染整治。全力推进水面清养。落实水面养殖禁养制度,全力推进禁养区范围内网箱、围栏(桩)、河蚌等的清理。截至9月底,全市完成禁限养区划定和整治44205亩,完成率100.5%;甲鱼温室和网箱拆除与整治557460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的417.9%。在高标准完成皋埠渔场市大湖水域1598亩水面清养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局属国有渔场水面清养实施方案》,对窑湾渔场、皋埠渔场南大江和三滩江、东浦渔场龙王江和大葛江等水域进行清理,涉及总面积6400亩,目前已全面落实水面清养。积极发展生态养殖。推进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和甲鱼温室整治拆除、湖库网箱养鱼整治和高密度养殖的污染治理,推广稻鱼共生、鱼菜间作等养殖模式。到今年9月底,全市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64087亩,完成率200.3%;稻鱼共生轮作13892亩,完成率104.5%。开展资源增殖放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促进养鱼洁水。全市已放流鱼苗13946.09万尾,提前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
控减并进,节本增效又环保
绍兴市以农业“两区”和规模种养大户为重点,通过宣传培训、产品推广、技术指导等,控制肥药施用量,提高肥药利用率,优化生态环境。一是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扩大沼液利用,推进化肥减量。前三季度,全市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33.3万亩、实施化肥减量3194.5吨,完成率分别为102.6%和103%。二是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方法和技术,推广大中型高效植保机械,提升科学施药水平,推进农药减量。全市共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67.2万亩、实施农药减量380.7吨,完成率分别为106.7%和103.2%。三是积极开展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处置等工作,推进农作废弃物利用。全市前三季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5%,柯桥区、上虞区和诸暨市列入全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处置试点。
点面结合,奏响生态农业新曲
绍兴市以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集成应用为重点,点、线、面结合,努力创建一批各具特色、引领转型发展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出台扶持政策、组建专家组、选聘专业技术员、培育示范主体等措施,该市已形成组织健全、上下联动、运转正常的生态循环农业行政指导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财政扶持体系。目前,全市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9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被列入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工程创建点。示范企业在推进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成效显著,如新昌县雨露食品厂利用“旱粮(番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每年收购加工鲜番薯2000多吨,处理番薯藤、皮和污水等废弃物2500多吨,年产沼气2万立方米,利用沼液、沼渣作有机肥11000吨,实现农业加工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该市还按照“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构建思路,配套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从畜禽排泄物搜集、有机肥制作到种植环节的循环利用,形成种养配套、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先进模式。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嵊州市国忠猪场、浙江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创建嵊州市车架湖坂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立猪-肥(沼)-菜、粮、果、笋,稻、菇-肥-菜、粮、果、笋”农牧结合综合利用模式,水稻年复种指数达150%,稻草秸秆全部成为竹笋覆盖和有机肥加工的优质原料,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此外,该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结合农业水环境治理,加快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诸暨市、上虞区先后被认定为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上虞区被列入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县(市、区)。通过推进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创建,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如在创建省级示范县(市、区)期间,上虞区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70余万亩次,绿色统防统治技术推广面积达10.17万亩;诸暨市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82余万亩次,绿色统防统治技术推广面积达13.72万亩。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农业产值的增长,去年,上虞区和诸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7.0亿元和76.3亿元,比创建前分别增长18.4%和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