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温州 瓯越大地绿意浓

  •   近年来,温州市围绕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瑞安市等1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泰顺县筱村镇等9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苍南县新光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先后通过认定。全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瓯越田园展现出别样美丽。
      且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以效果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四化一好”
      温州人敢闯敢拼。早在我省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之前,温州市就已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有了动作,而且是大手笔。
      2014年2月18日,该市以市府办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努力,到2018年力争实现“四化一好”发展目标,即资源使用节约化、生产全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优质化、农业生态环境良好。
      这“四化一好”,每个目标都附有具体的指标,比如生产全程清洁化,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要达85%、5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90%以上、集约化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处理率达90%以上,废弃农资包装物和农膜回收率达95%以上。农产品优质化指标提出,全市主要农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要达65%以上,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比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为切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该市设立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从2014年到2017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共4000万元,重点用于开展农牧结合、粮经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发展优质健康农产品。其中,泰顺作为全市首个创建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县的地方,政策倾斜支持,获得其中的1400万元。
      “‘四化一好’中,前三个‘化’可以说都是过程,后面的一‘化’一‘好’是结果。只有过程好了,结果才可能好。我们推出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主体创建这个抓手,并且在财政资金激励方面拉开档次,就是要用结果去倒逼过程,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朝着安全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说。
      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激励下,近年来温州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高涨,目前全市已经成功创建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项目36个,正在创建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县1个、优质健康农产品示范镇13个,为全市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指引着方向。
    找症结求突破,建立生态发展长效机制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十分重要,但目前一些主体在处理这些废弃物时,或因为成本过高难以承受,或因为单家独户难以完成,或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供需接不上头,种种原因导致农业废弃物处理起来困难重重。
      症结在哪里?温州市经过分析后认为,症结就在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处理体系和模式。这种体系的构建,政府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系本身要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具备长期运行的可行性。
      找到了症结所在,药方自然就有了。温州市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出台了《创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优势,成立专业服务组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生态循环农业关键环节(重点是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发挥作用。
      苍南县宜山镇是传统稻区,光早稻种植面积就有5500多亩。近年来,该镇把秸秆禁烧作为推进生态镇建设的重要一环,全面开展水稻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目前,该镇已培育稻草收贮组织1个、能源化利用点1个,组织全镇所有种粮大户与附近的食用菌种植专业组织签订晚稻秸秆利用协议,全镇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乐清市由由畜禽排泄物收集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畜禽排泄物收集、处理利用的公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公司与36家种植基地(拥有种植面积6000亩)和7个养殖基地(存栏奶牛400头、生猪15200头)签订合作协议,为双方提供沼液异地消纳服务。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目前温州全市已培育此类服务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组织16个,服务范围涵盖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众多方面,他们自负盈亏、自主运行,仿佛是活跃在瓯越田野间的一批批保洁员,把那些放错地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搬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水清地净。
    重科技强支撑,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模式
      今天养殖排泄物污染环境了,就治理养殖排泄物;明天化肥用过量土壤板结了,就想办法减少化肥使用,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终究不是治本之策。要想农业生产真正实现生态化,必须从源头着手。近年来,温州市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和生态循环模式突破方面一直在努力。
      说起生态循环模式,我们不由地想起几年前温州应对过的珊溪水库蓝藻事件。2011年,建成仅10年的珊溪水库出现了较大面积蓝藻爆发现象,威胁着700万温州人的饮用水安全。据当时调查,受到高强度人为污染的库区水体中,来自农业的污染源主要是畜禽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此外,由于坡地开发利用,造成山林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也是影响库区水质的重要因素。
      为保护库区,温州市、泰顺县农业部门与省农科院合作,在珊溪水库上游的该县筱村镇,选择有代表性的主栽作物,建设了茶叶生态安全种植模式、稻区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杨梅生态栽培技术模式以及新垦油茶林生态培育创新模式等4个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作为库区畜牧业撤离后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推模式。
      几年前的应急之举,如今有了新的深化。今年,温州市进一步加强了与省农科院的院地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实施《温州市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的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拟筛选8-10种生态循环创新模式,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瓶颈环节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并在瑞安、永嘉、苍南、泰顺四县(市)建设示范基地,作为全市进一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推模式。“说起这些种养结合模式,大家其实也都耳熟能详,但真要你说出哪种模式适合哪里的依据,以前未必能说得清楚。这次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推进的项目,就是要拿出一些定量的数据,这个区域适合什么模式,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也就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加快已经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让这些技术从盆景扩展为风景,让将来的农业生产过程更加生态和科学,真正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