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宁波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慈溪、余姚、奉化等地都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当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浪潮来临时,宁波依然一马当先,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积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业布局更生态
【镜头】 慈溪市惠农生猪养殖场在宁波市养殖行业小有名气。在这里,自动化养殖设备、控温消毒设备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已成为“标配”。近年来,养殖场结合“五水共治”要求,改变传统养猪理念,实行了干湿分离和雨污分离,建设了沼气工程、工业化处理设施,配备了风能、太阳能等现代化设备,彻底改善场内环境。目前,养殖场年出栏生猪2万头,年处理猪粪7000多吨,发电2.8万千瓦时,产值近4500万元,2014年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近年来,宁波市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探索畜禽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等,有效提升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水平。
到2015年9月底,全市已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户)3450家,涉及存栏生猪35.1万头,治理小规模养殖场1040家,改造修复年出栏100-10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1289家,137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实行标准化提升工程,已整治养殖场336家并完成验收。全市今年新建畜牧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沼气池容积达0.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3.6万立方米,累计落实生态消纳地72.69万亩。同时,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为抓手,重点推进奶牛、肉牛、羊、獭兔和浙东白鹅等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养殖。
在打造生态畜牧业的同时,宁波在省内率先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打造智慧畜牧业。到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近900万元,市-县-镇-企“四位一体”的监管与服务队伍已构建完成,动物疫苗管理系统和屠宰检疫与电子出证管理系统覆盖率达100%,全市11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安装应用规模养殖生产管理系统,8000多个小型畜禽养殖场全部纳入乡镇养殖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动态管理,产地检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达50%,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实力。
探索循环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更高效
【镜头】 象山龙兴生态农业公司投入20万元,建成了我省第一台沼液膜浓缩样机,日浓缩沼液能力10吨,浓缩倍数5-10倍,不但有效解决了沼液资源化利用难题,而且还实现了沼液的商品化开发和标准化利用。如今,5个大型养殖场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液,配送到农田作肥料,年配送沼液5万吨,惠及周边10多个乡镇三四千户农户,沼液实现了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减轻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宁波市近年来积极创新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一茬或多茬农作物,或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或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相互衔接,不断拓展生态循环农业新途径。2010年以来,该市已筛选了10种主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总结推广以宁海为代表的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模式;以象山大塘港为代表的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立体循环模式和以鄞州为代表的沼液收集配送等三大主要模式。
同时,按照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全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今年完成余姚、慈溪、宁海、奉化和象山等5个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行,逐步构建“场(户)送、村监督、镇收集、县中心处理”的四级共治共管格局,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收集处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宁波市还重点推广以设施栽培和粮经结合为主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结合模式,以“稻禽轮作”、“稻鸭共育”、“畜-沼-果-菜”等为代表的种养结合模式和以“鱼虾-草-牧”、“茭白田套养鳖”、“鱼-贝-藻”为代表的水体混养、轮养、种养结合三种高效生态模式。通过立体式的种养结合,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发展要素的补充,实现变废为宝。
在秸秆利用上,该市以秸秆还田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捡拾打捆机和稻麦联合收割打捆机,推进利用秸秆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饲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全市各地实施推进秸秆资源化的项目至少6个以上,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14万吨,有93万吨得到有效利用,利用率达82%。
少用肥药重回收资生产环境更清洁
【镜头】 位于鄞州区古林镇前虞村1000多亩的天胜农牧农场,近几年因为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四不用”而远近闻名,被列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不施农药,培养吃掉害虫的益虫、益菌,适时放到田头;不施化肥,将养殖场的粪便当肥料。而且,在农场内形成了一个小循环:蔬菜叶、秸秆喂猪、牛,猪、牛的粪便发酵、施肥。连雨水也通过相连的水沟,进行循环利用。
“四不用”农场的做法,虽难大面积推广,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近年来宁波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该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适合当地实际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和蔬菜、旱粮等主要农作物的优化施肥模式。到2014年底,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面积325万亩,比上年减少不合理施肥1020吨(折纯,下同);推广商品有机肥近9.08万吨,施用面积达47万亩。全市化肥使用量平均为每亩24公斤,比2010年减少1公斤。“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0多万亩次,惠及农户达35万户。
同时,广泛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实现农药投入的减量化,积极推广以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性诱捕器诱杀、色板诱杀等“三诱”技术为核心,生物药剂为补充的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有效开展精准施药技术。目前全市共有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和代防代治专业队伍46支,五年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积615万亩,统防统治面积150万亩。2014年全市实施非化学防治面积超过100万亩次,减少农药投入50吨以上。
宁波市积极实施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建立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废弃农膜“集中回收、生态利用、环保处置”回收处置机制,做到村有点、镇有站、县有处理中心,全市年产生废弃农用地膜等1.1万吨,回收近9000吨。该市还全面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确定基本农田土壤环境安全等级,科学制定基本农田污染治理方案和目标,积极修复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修复水平和质量,还农业一个更加清洁安全的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