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十大机制创新模式(二)

  •   6
    龙游
    :保险联动+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死亡动物
      龙游县按照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的思路,建立一套对病死生猪源头收集、集中处理、保险理赔的全程监管系统,目前全县病死动物收集点实现全覆盖,累计处理病死猪9917吨,保险赔付3628万元。
      2013年10月,龙游县实施生猪保险全覆盖制度,将所有生猪纳入保险理赔范围,保费由养殖户交10%-15%、财政承担85%-90%;能繁母猪头数按实际存栏数,生猪保险按母猪存栏头数的1:20比例确定保险头数;出险生猪按尸长尺寸规格分五个档次给予30-600元不等的理赔,实现赔付“无水分”。保险公司借助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畜牧兽医网络,对全县生猪饲养量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告知投保事项,确保投保率达100%。各养殖场户配备冷库或冷柜,将死亡生猪集中存放,由处理中心统一上门收集,并做到信息化监控,从源头控制病死猪流向,确保收集率100%。保险公司与处理中心同时到达现场勘查、交接、收集,填写一式四联的收集处理凭证。保险公司依据此凭证及时向养殖户支付相应赔款,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提供保障,确保理赔率100%。
    病死动物收集车
    7
    开化:
    统一布点+全程服务,整村利用沼气
      近年来,开化县率先开展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至今全县累计建成集中供气工程53个,分布在11个乡镇32个行政村,厌氧池总容积11500立方米,年产沼气146.9万立方米,供气5482农户。
      在集中供气工程建设中,该县选择一些有机废弃物富集区、附近有规模猪场的典型村作为项目点,供气规模一般在100-200户不等,距离一般在1公里半径内。村级沼气集中供气把沼气生产者与使用者分开,沼气用户只需化钱就能用上清洁、方便的管道沼气,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据统计,集中供气村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沼液利用率达到10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90%以上。
      该县始终按照“集中供气、专人管理、用气收费、适当补贴”的模式执行,狠抓服务管理,在工程运营前期设法给予资金补贴扶持,逐步引导各村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实行常态管理,解决了村级沼气集中供气后续服务难的问题。
    沼气集中供气工程
    8
    天台:源头监管+技术推广,创建减肥减药工程
      为加快推动化肥和农药减量使用,天台县强化源头监管、加强技术推广、健全监管体系,实行常态化运行,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天台县每年安排600万元“肥药双控”专项资金用于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奖励补助,如对新建粮食作物500亩以上(经济作物100亩以上)综合应用杀虫灯、黄板或性诱剂等绿色防控设施,给予设施投资总额80%的补助,最高补助100元/亩,现已累计建立绿色防控面积10万亩;对5个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等病虫测报点,每个给予3万元补助;对150个土壤肥力动态监测点,每个给予300元补助;对使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及其配置触摸屏的,每只给予1000元软件购置补助,目前每个乡镇都已配备触摸屏,方便农户查询。
      建立农资监管机制。整合县内农资经营机构,实行连锁经营,推进农资信息化建设,引导“放心农资示范店”创建,规范农资管理。高毒高残留限用农药在省内率先退市,全部下柜封存,严控高风险农药。近两年,化肥销售量下降43.6﹪,农药销售量下降37.9﹪。
      建立技术支撑机制。全县累计推广应用绿色防控农田10万亩;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5万亩次,统一招标采购商品有机肥、配方肥,并免费发放给项目区内农户。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县农产品检测中心,落实检测车,免费开放乡镇农产品检测室,扶持县农产品配送中心、农超企业配备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构建和完善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98.7%、99.6%、99.9%。
    太空农场立体化栽培
    9
    莲都:堵污疏渠+常态监管,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莲都区通过“堵”住畜禽污染源,“疏”通畜牧业转型渠道,畜牧业生态化治理成效显著。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321家,拆除养殖栏舍面积15.0万平方米,治理提升养殖场285家,落实生态消纳地6.7万亩,建成区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1个,病死动物收集点2个。
      绘好“三张图”。一是《莲都区禁养区限养区划分图》。用红色、黄色、绿色详细注明了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范围,划定适养区18772万平方米,限养区13604万平方米,禁养区116968万平方米。二是《养殖现状图》,依托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系统平台,绘制全区畜禽养殖场分布图,随时动态掌握养殖场状况。三是《养殖场网格化管理联系图》,按区级、乡镇和村级三个网格层级进行划分,每一个养殖场由环保、农业、乡镇、村四位干部联系负责,实行“四员监管”,即一个养殖场由一位环保干部负总责、一位农业干部负责技术指导、一位乡(镇)干部属地管理、一位村干部负责联系,形成“一场一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监管机制。
      制好“三张表”。一是《养殖户详细档案表》。指导285家治理养殖场建立规范化养殖档案,形成“一场一册”档案表,及时更新生产记录,动态掌握养殖生产情况。二是《畜禽污染整治验收情况表》。详细记录各养殖场落实生态消纳地、基础配备处理设施配套等整治验收情况,对整治不到位的养殖场,分析整治难点及突破点,及时调整整治方案。三是《畜牧生产统计表》。统一格式,自下而上形成畜禽出栏、存栏、价格调查等统计月报表,掌握生产情况,及时拟定调整畜牧发展规划。
      同时,把好“三个关”:即源头控污关、生态改造关和无害处理关。建好“三机制”。即验收机制、巡查机制和举报机制。设立12369投诉举报热线,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对违法排污等行为监督和举报,形成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格局,确保整治成果得以有效维护。
    生态化养殖场
    10
    遂昌:科学防控+绿色惠农卡,打造原生态精品农业
      多年来,遂昌县坚持生态立县,以打造原生态精品农业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创建“绿色惠农卡”补贴平台,全力推进减肥减药工程。
      2008年,遂昌县在全省率先提出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打造。同时,加强政策保障、产业引导和技术支撑,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目前全县已培育88个原生态精品示范基地和88个原生态精品农业产品,基地面积达5万多亩,原生态种植基地肥药施用量比普通种植基地分别减少60%、40%。
      在打造生态精品农业中,遂昌县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抓好试验示范,加强示范区建设,开展专业化病虫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新型植保器械、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保障精品农业的发展。2014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85%,主导产业病虫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率分别达20%、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率达90%。
      创建绿色惠农卡补贴平台。今年,遂昌县建立了“绿色惠农卡”服务网络平台,在全县范围内的农资经营店、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配置应用终端。农户通过“绿色惠农卡”购买有机肥、配方肥、统防统治目录内农药、种子、农机具及统防统治服务给予不同比例补贴,在农户刷卡时直接在卡内支付,补贴比例向有机肥、亩用量少的高效低毒环保药剂及诱虫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物资倾斜,引导农民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生态化,实现“肥药双减”。
    太阳能杀虫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