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十大机制创新模式(一)

  •   前言
      浙江人多地少,依靠传统的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为继。早在2003年,浙江就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建设生态文明、“两美”浙江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农业部同意浙江开展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以来,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快速推进,成绩斐然。现将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十大机制创新模式介绍如下。
    1
    余杭:统一回收+环保销毁,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
      为控制废弃农药包装物及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从2009年开始,杭州市余杭区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实施6年来,该区不仅回收了废弃农药包装物,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从根本上切断了有毒残留物对农田土壤和水体的侵害,提升了农产品品质。2014年,全区回收各类废弃农药包装物8350126件,回收率达90%以上,销毁处置回收的包装物100.839吨。目前,全区已建立起以镇街为责任主体、相关部门协调监督、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存放运输、专业环保单位归集销毁的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
      具体做法:回收前,储运单位分别与乡镇、街道、各农资经营网点和专业环保公司签订辖区内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归集处置、分类回收和销毁协议,统一回收价格:100ml、101-300ml、301ml以上三个档次的农药瓶分别按每只0.2元、0.5元、1.0元回收;农药包装袋分50克以下、50克(含)以上两个档次,分别按每只0.1元、0.2元回收。
      同时,各网点须做好农药进货、销售和废弃包装物回收三本台账,只回收本网点销售或使用的包装物,不回收投机性大批量的农药包装物和非农药瓶(袋)。
    农资网点在回收农药包装物并登记
    2
    桐庐:摸清底数+控源修复,防治农业“两区”土壤污染
      桐庐县现有耕地30.5万亩,已建粮食生产功能区8万亩,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和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面积4.178万亩。为防治和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和提升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今年,该县制定了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
      采样普查,摸清底数。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分等定级,采集土样2370个,分析化验26070项次,确定耕地地力等级;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完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监测布点,确保全县各村都有1个以上土壤污染监测点;采集水样,分析水质。
      分析评价,控源修复。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该县邀请省农业厅、浙江大学的土壤专家提出土壤污染治理对策和建议,制定农业“两区”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试点方案,计划建立总面积为100亩的1-2个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区,努力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趋势。
    专家在采集土样
    3
    秀洲:政策扶持+强化监管,农作物秸秆以用促禁
      嘉兴市秀洲区是我省粮食主产区,年粮油播种面积42万亩,年产秸秆约21万吨。为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今年以来,秀洲区制定《秀洲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试行)》,坚持堵疏结合,重视监管,强化引导,挖掘潜力,使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走上良性道路。
      今年,该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秸秆收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补助投资额的65%;对收贮秸秆用于新嘉爱斯发电的每吨补助100元,对收贮企业秸秆保险费补助70%(不超过1万元),并落实设施农用地。对收割机加装、改装秸秆粉碎装置补助0.2万元/台;对购置秸秆捡拾压捆机、搂草机等收集机械每台补贴80%;对现有拖拉机配套的秸秆还田机械每台补贴40%。同时,每年评选3-5个利用秸秆作青贮饲料、食用菌基料、覆盖栽培示范等成效明显的农业主体,每个奖励3-10万元。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明显的村按作物种植面积补助20元/亩。同时该区与镇、镇与村分别签订责任状,建立镇、村干部秸秆禁烧保证金制度。
      今年上半年,全区9家秸秆收贮企业收集春花秸秆4500多吨。全区承包大户稻草翻耕还田利用率近100%,散户近50%。目前,全区9家秸秆收贮企业下半年计划收贮晚稻秸秆3.2万吨。加上区内几家养殖企业可收贮1万多吨晚稻秸秆作氨化饲料,预计全年秸秆收贮利用总量可达5万吨左右,基本实现应收尽收目标。
    农作物秸秆打捆后堆叠
    4
    桐乡:
    整体规划+科学治理,多措并举抓农业节水
      近年来,桐乡市以创建全省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县为契机,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有效灌溉农田58.52万亩,有效灌溉率达100%;节水灌溉56.18万亩。
      针对因水体污染而存在的水质性缺水问题,桐乡市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结合“五水共治”,通过农村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保洁、畜禽养殖排泄物及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工程,不断提高水功能区的水质。目前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已符合省级生态市建设考核要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一高四小”工程和圩区整治工程等项目,开展田间沟渠节水改造、标准化泵站建设,实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市现有灌区1506处(其中中型灌区3处),灌溉泵站2063座;灌溉渠道4001公里,其中防渗长度3760公里,衬砌率94%;结合农艺,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不断优化灌区产业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并在种植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中全面推广喷滴灌、雨水中水回用、水肥一体化、自动喂水喂料、水稻浅湿与湿润灌溉、覆盖保墒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艺与节水灌溉设施设备、节水技术的融合配套,推进农业用水效率。
    大棚微喷灌应用系统
    5
    兰溪:
    异地配送+全程服务,生态消纳沼液
      为解决沼液生态消纳问题,兰溪市组建沼液配送服务组织,建立起“异地配送+全程配套”沼液县域大循环模式,实现了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
      该市根据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分别建立城郊、城西和城北三个沼液抽排运输服务站,并一次性增配沼液运输车14辆,在田间配套建设沼液贮存池2.95万立方米,安装沼液提升泵30台,安装沼液输送管网12.3万米,尽可能将沼液管网辅设到田头地角,方便种植户使用。
      该市还出台政策,配套补贴资金。该市规定,凡列入考核的沼液抽排车年度运输任务每吨运力每年须达2000吨以上,其中沼液抽排运输服务站和养殖主体的沼液抽排车每吨运力每年须达2500吨以上,种植主体和沼气服务网点沼液抽排车运输沼液每吨运力每年须达1500吨以上,否则予以罚款或收回使用车辆。沼液抽排运输费用每吨按30元计算,养殖主体、种植主体各承担10元,政府补贴10元。沼液抽排运输服务全部采用GPS监控,经服务主体、养殖主体、种植主体三方签字台账及抽排或使用方缴款审核认可后,定期汇总、公示、结算。
    在绿化苗木上喷施沼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