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创新驱动,谱写富民新曲

——浙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综述(下)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从效益农业引领风气之先,到生态高效农业叫响全国,再到生态循环农业独领风骚,弹丸之地的浙江,耕地面积仅占全国1.5%左右,却屡屡在全国农业发展版图中占到重要一席,靠什么?靠的是敢闯敢拼的勇气,靠的是机动灵活的机制,靠的是看准就干的决心。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浙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引领下,突出机制创新,强化政策保障,科学发展的理念、破难创新的智慧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熠熠生辉。
    理念引领生态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大势所趋。
      浙江早早认识到这一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浙江农业在践行“绿富美”中赢得了先机、形成了共识,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5月,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
      2015年1月,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召开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工作推进会;
      2015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次月,浙江省农业厅出台关于推进26县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的意见,提出要将26县(市、区)打造成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
      ……
      这一系列举措的密集推出,有省委、省政府的宏观决策,也有农业部门的具体部署,生态循环发展成为政府倡导鼓励、主体自觉自愿的共同行为。
      位于嵊州市车架湖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2013年浙商回归重大项目成果,拥有5000多亩种植基地。该公司专门投资1300多万元,引进了先进的有机肥加工和食用菌包装废弃物处理等流水线,建起了有机肥加工中心,不仅解决了当地种养业主处理养殖排泄物和种植废弃物的烦恼,满足了基地的有机肥需求,还改善了基地的土壤环境,提高了产品品质。“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再单纯采用化学农业的生产方式肯定是不行了。我们公司当初上马生态项目,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更多的是公司在实际经营中自身的需求。”公司老总杜东方说,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有效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档次,由此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机蔬菜平均每公斤售价高达40元,亩均效益6万多元,是传统种植效益的20-30倍。
    机制创新遍地开花
      按照农业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要求,浙江将试点省建设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地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确定了“一项目标任务、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支撑政策”的思路,全面探索主体自觉、生态准入、不再反弹、常态运行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浙江省农业厅明确了“一控两减四基本”的制度与机制创新工作任务,选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焚、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等6项重点任务,在全省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4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每个县(市、区)重点探索2-3项制度机制。
      切碎秸秆、翻耕还田、捡拾打捆……11月3日上午,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大桥村种粮大户金仁法的110亩晚稻田里飘来阵阵清香,一台台秸秆翻耕还田设备在田间穿梭。“上一季的麦秆全部还田,土质变好了,产量提高了,现在稻秆也要全部还田。”金仁法说,昨天已经收了900多公斤稻谷,据他估算,今年晚稻每亩要比去年增产75公斤左右。“现在的机器确实先进,像这种带秸秆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稻子跟切秸秆一台机器就能完成,效率很高,还能享受政府补贴。”金仁法说。
      今年以来,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嘉兴市秀洲区重点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创新进行了探索。该区对秸秆收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收贮秸秆用于发电、相关设备改装等给予补助;对利用秸秆作青贮饲料、食用菌基料、覆盖栽培示范等成效明显的主体,每个给予3万-10万元奖励;对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明显的村,按作物种植面积补助20元/亩。全区预计全年秸秆收贮利用总量可达5万吨左右,基本实现应收尽收。
      龙游是浙江最早探索病死生猪集中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的县。2013年以来,该县按照“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思路,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病死生猪源头收集、集中处理、保险理赔的全程监管系统。兴泰公司是龙游县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之一,老板朱有标给养殖场的3万多头生猪都保了险。“一头病死猪能值600元,谁还会像以前一样把病死猪乱丢。”目前,龙游县已实现生猪参保和病死动物收集点两个“全覆盖”,累计处理病死猪9917吨,保险赔付3628万元,实现了全县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
      一年来,承担试点任务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结合目标任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设计科学、运行有效、成效明显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政策支撑坚定有力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广,创新任务重,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30多个法规规章、政策意见、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为生态循环农业在全省推进明确了目标,勾画了路径,构建起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作为具体实施部门,浙江省农业厅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工程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肥药减量增效技术方案》等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会同环保部门制定了《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明确了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为各地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明确了“技术操作规程”,搭建了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年多来,浙江各地围绕试点省建设“一控两减四基本”总体目标任务,以优化产业生态布局为基础,着力实现产业融合、种养平衡、功能多元的全面发展;以生产全程清洁化为方向,着力实现污染治理、品质提升、环境优化联动的共羸效果;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节点,着力实现农业生态产业培育、农民持续增收、资源高效利用的叠加效应;以完善制度体系为保障和落脚点,着力形成法律约束、生态准入、政策支撑、市场化运行有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环境和较浓郁的建设氛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起点上的浙江农业和浙江农业人,牢记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嘱咐,干在实处无止境,走在前列谋新篇,推动着浙江现代农业加速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