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生态循环农业特刊

钱江两岸,唱响生态之歌

——浙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综述(上)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日前,浙江发布《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这是今年浙江省政府就生态循环农业专项工作发布的第三个全省层面工作指导意见,浙江治水、治气、治土“三治联动”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从此之后,浙江农业始终秉承生态和效益两者兼顾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产业布局更加有序,生产环境更加和谐,发展方式更加科学,一幅“美丽田园、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浙江田野精彩描绘。
铁腕治理,畜牧业涅槃重生
  畜牧业曾位居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在浙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功不可没。但随着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过去一些养殖排泄物和病死动物不当处置方式负面影响的日积月累,浙江畜牧业发展到了一个需要抉择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关口。
  治水倒逼促转型。2013年,浙江吹响了畜牧业整治转型的号角。尤其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战略决策部署以来,浙江各地纷纷将养殖污染整治列为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重点之一。
  “我们对全省畜禽养殖区域进行了重新调整划定,并提出了‘三个一律’的整治要求,即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标准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做不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斩钉截铁地说。
  整治大幕迅速拉开。嘉兴市曾经是浙江生猪养殖大市,也是生猪排泄物影响环境的重灾区。为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嘉兴市下了大力气,决心将远远超过环境承载量的养殖密度降下来。该市南湖区经过一年多整治,养殖散户从2012年的2万多家减少到如今的240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减少到16家。“对于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均严格要求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配套种植业,或循环利用实现达标排放。”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浙江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与排放许可,全省已关停或搬迁畜禽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566万头;治理保留年存栏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11004家,治理完成率91.8%;建成标准化水禽旱养养殖场250家。
  与此同时,浙江在全省布局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杜绝病死动物随意乱扔现象。根据区域畜禽养殖规模布局建设的41家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目前已建成运行36家;死亡动物无害化非集中处理县(市、区),也都配套了无害化处理设施。“将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挂钩,很好地推进了这项工作。”史济锡介绍说,目前,浙江已有22个县(市、区)推行此项制度,病死生猪随意丢弃在江河湖泊的现象基本杜绝,接下来,浙江还将在所有生猪养殖县逐步建立死亡动物保险联动机制。
  经过整治,浙江全省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场均存栏达到475头,比整治前的2012年翻了一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产业化层次、生态化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经历了阵痛的浙江畜牧业,正迎来涅槃重生的崭新阶段。
未雨绸缪,种植业肥药双减
  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既要生态养殖,也要生态种植,它们好比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才能稳步推进。
  相比于养殖污染治理,其实浙江对种植业的化肥、农药减量化关注更早。2010年,浙江就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意见》,明确对商品有机肥使用进行财政补贴,同时,结合标准农田地力提升项目,对使用沼液、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有机养分替代举措给予项目支持。
  通过有机肥替代和测土配方施肥等举措,浙江的化肥施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减量取得明显成效。仅以2014年为例,浙江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74万吨、配方肥20万吨、秸秆还田1407万亩,化肥用量比2013年减少3.31万吨;同时,在39个县(市、区)建立了66个沼液转运服务组织,488辆专用沼液槽罐车每天奔波于养殖场和种植基地之间,年沼液利用量超过2000万吨。
  农药使用方面,浙江省早在2011年就颁布实施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把病虫害监测预报、预防治理、统防统治纳入法律管理轨道,取缔违禁农药,全面下柜高毒高残留限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农药;组织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和水旱轮作、稻鸭稻鱼共育等绿色防治技术,扶持组建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享受财政补贴的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领域已从最初的水稻延伸到目前的茶叶、水果、蔬菜等。2014年,全省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治面积1000亩、统防统治面积477.1万亩,农药用量比2013年减少2350.4吨,减幅3.7%。
  对于影响环境的“死角”,一个也不放过。近年来,浙江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今年7月,《浙江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印发,该办法明确了“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为主要模式的回收处置体系,目前已在2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全省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9%。8月,《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力争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即到2017年基本掌握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其走势,基本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态势,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为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留存一片“净土”。
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活力迸发
  生态循环给浙江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对具体生产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它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科学的理念,激发了全新的活力,带来了澎湃的动力。
  位于浙江与江苏交界处的长兴县是浙江北大门,也是浙江41个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试点县(市、区)之一。该县吕山乡是远近闻名的芦笋基地,有商品芦笋基地3000多亩。该乡还有家规模不小的湖羊养殖场——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年存栏湖羊4500头。以前,两家主体各干各的,各有各的烦恼:芦笋基地的秸秆无地处理,而湖羊场冬季缺乏青饲料。后来,在当地农业部门的积极撮合下,两家主体走到了一起。据“永盛牧业”负责人胡志宏介绍,芦笋一般每年7-10月收割,他们公司通过青贮技术对芦笋秸秆进行青贮,解决了冬季湖羊青饲料来源问题。“一年大概能节省80万元,大大降低了我们养羊的饲料成本。既解决了芦笋秸秆出路问题,又降低了饲养成本,一举两得。”胡志宏说。
  目前,浙江已在3个设区市、41个县(市、区)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全境域、全领域探索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形成县域大循环;在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中,集聚资源、集成技术,形成园区中循环;在103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中,完善设备,提升管理,形成主体小循环;还将在全省建成1万家以上的生态牧场,实现种养和谐发展。
  如今在浙江大地上,像“永盛牧业”一样通过产业联合、产业延伸、产业融合等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主动将生态循环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生态循环求发展空间,向产业链完善要经济效益,成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内涵完善上最值得称道的一笔。
  此中有真谛,最美在田园。放眼钱江两岸,生态循环农业已如点点繁星,映照得浙江田野更加绿色、生态,成为浙江农业走向现代化、实现科学发展的亮丽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