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泰顺县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作力度,全县农业发展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泰顺县以“特色优质、生态高效”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全力发展茶叶、毛竹、水果、中药材、油茶、高山蔬菜、畜牧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了如司前竹木加工、万排茶叶、味美思养殖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累计发展茶叶、猕猴桃、杨梅、葡萄等各类特色种养基地达18万多亩。创建国家、省、市驰名(著名、知名)商标40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万峰综合区),省市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林渔业精品园24个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6个,面积3.44万亩;在建10个,面积0.63万亩。2014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发展水平评价,泰顺县综合得分为65.74分,年际增幅12.8%,为全省增幅最高的县,现代农业发展呈加速赶超态势。
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500多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10期、3.2万人次,完成中专学历茶叶生产等专业招生200多人,建成省级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4个、市级6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普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农业产供销体系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培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县级以上规范化合作社178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4.34万户;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6.1万千瓦,农机耕作面积达7万亩,机收(采)面积3.2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修建主干道路12万余米,新建、修建田间操作道20余万米,新建沟渠5万余米、水池5000余立方米,架设电力线14万余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农业“三品”认证工作,全县获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75个,“三品”认证面积达9万多亩,农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达62%。实施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68个,其中:实施种植类标准化示范面积13.62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43.3万头(只),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1.9%。生态循环模式全面推广,累计建成雨污分离管道设施6万多米,干粪池、沼气池、净化池、氧化塘2.65万方,配套生态消纳地3.56万亩,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1%,生猪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2.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5%。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县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全面完成,股权证书发放率100%。农村产权交易体系逐步完善。挂牌成立县、镇(乡)两级的农村产权交易机构,2014年交易宗数达1008宗,其中村集体资产产权鉴证交易47宗。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150个村的农户、地块信息调查录入及抠图、内业矢量化处理。同时,泰顺县出台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土地规模流转力度明显加大,累计流转面积75647.34亩,流转率达61.55%。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组织规范发展。全县累计发展村级扶贫互助会91个,入会农户4274户,共筹集互助资金总额2400多万元,累计发放借款3264户次、2600万元。农村合作经济“三位一体”建设有序发展。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4家、合作社信用部的合作社12家、创建市级示范性“三位一体”合作组织11家,入会资金4587万元,带动700余家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739元,比2010年的6010元翻了近1番,年均增长18.2%,预计2015年增长10%以上。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工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约占2/3,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刘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