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独特优美的海岛风光、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海岛文化……这一切,让10月中旬在舟山参加2015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的宾客享受了丰盛的“生态大餐”,他们毫不吝啬地把手中的票投给舟山——国际海岛旅游大会会址永久落户在此。
无独有偶。在近日举办的2015舟山群岛新区农林业与渔农村建设成就展览会上,丰富的“三农”成果,处处体现着“生态、绿色、美丽”,舟山人幸福满满。
近年来,舟山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三农”事业搭乘上了“美丽经济”的快船,加速驶向“建设美丽群岛、创造美好生活”的彼岸。
绿色农业让田园更美
近日,定海春雷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忙着为收割晚稻、起捕稻田生态甲鱼做准备。“预计每亩稻田可产稻谷400公斤、甲鱼100公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了。”望着金黄色的稻田,合作社负责人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稻鳖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真不错。“稻鳖共生”这本生态账,定海农民算得明明白白——水稻与甲鱼构成共生生态圈,水稻不易得病且不需要打药,稻谷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甲鱼也比人工喂养的产量高、品质好。
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田园,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已在舟山化为实践。“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共赢”的发展理念,为现代农业注入十足的发展后劲。
奔走在舟山的乡间村落,置身于当地各个现代农业园区,你会发现,昔日的一个个农业基地正变身一道道风景,产业实力明显增强。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舟山正致力于“接二连三”,通过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丽田园,催生“美丽经济”。
定海区金塘农民方国忠的李子园,套种了西瓜、桃子、葡萄等多种水果,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采摘游基地。老方还专门研发了保鲜技术,使李子的保鲜期延长到70天,售价提高了2倍。他还办起了李子酒加工厂,“金塘李”这一特色产品不怕没有销路。“一个李子,能做的文章很多,关键是要做成一条产业链。”方国忠说,明年他还要推出赏花游,阳春三月时,雪白雪白的李子花肯定美死游客。
在舟山,不只是金塘李子,晚稻杨梅、普陀佛茶、“喜来岛”草莓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再加上一个个基础设施完善、装备先进的农业园区,舟山现代农业更加耀眼。“十二五”期间,全市立足海岛实际,坚持走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3万亩,市级蔬菜基地1.8万亩,新增各类农机具10261台(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0%,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田园风光正在成为海岛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五水共治让村庄更靓
走进普陀区展茅镇干施岙村,白墙黛瓦的民房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香樟林环绕全村,“浙江最美乡村”的头衔实至名归。
近年来,干施岙村依托“五水共治”战略的实施,绿化了村主干道,美化了村民庭院,建设了水榭工程、人行慢道,陆续建起了五匠馆、红色文化园、乡村大食堂、樟树林茶书吧、农趣园等,村庄愈发美丽。“我们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把独特的农耕文化、渔俗文化等文化元素植入美丽乡村建设,浓浓的乡韵乡愁提升了美丽村庄建设的内涵。”干施岙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斌忠告诉记者,全村去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每户农家乐营业额超过20万元。
在舟山,类似干施岙这样的美丽村庄不在少数。岱山县在开展渔农村水环境治理、河道洁化等基础上,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海岛精品点,小宫门、林家、上船跳、石马岙、凉峙、三礁等村落成为美丽海岛建设的“金名片”。嵊泗县在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探索治污新途径,大黄龙岛的峙岙村把治理生活污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富有舟山特色的海岛治污模式。“五水共治”,渔农村旧貌换新颜。去年,舟山治理了96个村的生活污水,新增受益渔农户21047户;今年计划新增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212个,力争实现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超过4万户的渔农户将从中受益。“打造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海岛、发展美丽经济的题中要义,对舟山来说就是要突出海岛特色,融入海岛文化,打造具有海洋生态、海岛风情的新渔农村,让渔农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享受到美好生活。”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下转第2版)
五彩风箏舟山竞飞
2015国际海岛旅游大会配套活动之一的岱山国际风筝节在岱山县鹿栏晴沙举行,来自国内外35支风筝代表队放飞的五彩风筝,吸引了万余名风筝爱好者。 姚峰 摄
(上接第1版)
目前,舟山已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并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127个社区(村)开展美丽海岛精品(特色)社区(村)创建,28个社区(村)开展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有县(区)均获评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域化。
美丽经济让百姓更富
田岙村是嵊泗县最早尝到美丽经济“甜头”的村庄。早在1999年,村里就率先搞起了渔家乐,一举摘掉了“烂田岙”的帽子。2011年,嵊泗开展的美丽海岛建设,为田岙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几乎家家户户办起了民宿、渔家宾馆,昔日的“烂田岙”成了“金田岙”。“我们的民宿、渔家乐已从当初的吃海鲜、看海景提升到卖文化,渔民画就是我们村特有的文化。”田岙村党支部书记张志燕说,蓬勃兴起的民宿产业,需要特色文化来支撑,田岙村的渔民画刚好派上大用场。
去年开张的田岙村渔民画创意体验馆正在做这样的尝试:借智创意设计公司,让一幅幅渔民画走下墙头,搬上纱巾、雨伞、花盒、咖啡杯,成为游客能看能摸能用的产品。“创意体验馆今年光卖绘上农民画的杯子就收入10万元。”张志燕说。
如今,定海桂家大院、普陀海岸岛主、岱山七色阳光客栈等一批设计独特、理念新颖、风格鲜明的优秀民宿脱颖而出,成了舟山发展美丽经济的先行者。
到目前为止,舟山市已发展渔农家乐、民宿(休闲示范点)2155家,去年接待游客808.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户(点)平均收入近80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69%、507%和149%。
在定海新建社区,南洞这个曾经的小山坳,在立足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展现出了别样的美丽。“功勋号”蒸汽小火车运进了南洞,社区入口变成了火车广场;南洞水库修好了渔人码头,摆上了不同时期的木帆船;群众艺术创作中心的墙上挂着村民自己画的画,前来观光的游客都不敢相信,这些是出自没有受过专业绘画教育的村民之手。如今的南洞,有着浓浓的“文化创意”气息:大学生艺术基地、渔民画创作基地、渔民画服装生产基地、动漫产业基地……
小山村的“文艺范儿”吸引八方来客。每逢周末,一群群手持相机的游客,便来到这里吃农家菜、住农民房。美丽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2009年的70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2.4万元,远高于舟山渔农村的平均水平。
如今,美丽经济如花绽放,创业有门路、创新有平台、致富有渠道,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正向舟山渔农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