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浙江历史文化村落存“宝”不少

传统古村数据库建设期待社会力量参与

  □本报记者 裘云峰
  本报讯 10月24日,由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千村故事》阶段成果发布会在临安召开,会上发布了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物质文明遗存分布、保护利用等情况。
  据《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执行总负责人王景新教授介绍,截至8月25日,《千村故事》研究团队共收到“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1150份,其中有效信息1149份。这些村落主要集中在浙西、浙南、浙中的山区、丘陵地区,保有量列前四位的是丽水、衢州、台州和温州,分别为207个、159个、151个和146个。在1149个历史文化村落中,形成于五代、唐代及以前的占 14.7%,宋代的占31.9%,明代的占25.3%,清代和民国以后的分别占12.8%和7.2%。
  历史文化村落中存“宝”不少。在村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中,有文物保护级别的435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375处,省级文物699处;各类古建筑数量达3.3万多处,其中最多的是古民宅,共21578处,古祠堂、古城墙、古塔分别为1624处、91处和69处;838个村留存有古树名木,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树125棵;在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级有66个,省级的有164个。
  据介绍,此次收集的历史文化村落信息数据经整理后,将形成“五个一”,即编撰一套丛书,形成一个成果,摄制一碟影像,推出一馆展示,培育一批基地。其中《千村故事》从书是“五个一”里最主要的内容。为了更系统准确地编写丛书,浙江农林大学除了对收集到的1227篇“故事”基础材料进行整理外,今年暑假期间,还组织了百名师生,分赴11个设区市的109个村进行实地调研。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陈胜伟告诉记者,“五个一”中的“一馆展示”,将以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名村博物馆”建设为载体,设立浙江历史文化村落文化展示馆,收集展示传统农耕生产工具、手工业器具、生活用具、民间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实物,以及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史村志、历史图片、契约文书等文献影像资料,最终形成浙江传统古村数据库。“从目前收集到的情况看,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不多。在前期走访过程中看到有合适的老物件,但村民往往不舍得捐献出来。”为此,他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浙江传统古村数据库的建设中来。
  如果读者身边有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老物件并愿意捐献出来,可通过本报官方QQ2842024200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为浙江传统古村数据库建设添砖加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