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中晚稻由南而北开始全面收割,农作物秸秆将随之大量产生。为进一步突出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严防秸秆露天焚烧,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要求各地落实六大举措,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明确利用重点,落实有效措施。一要全面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在今年晚稻机械收割时,农机作业要将秸秆一割到底,实现机械粉碎还田或捡拾打捆,做到不留长茬,消除焚烧隐患。农技部门要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秸秆肥料化操作细则,在不影响下季作物种植的前提下,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农机部门要大力推广适合我省需要的秸秆切碎(粉碎)匀抛装置、捡拾打捆机械,举办现场操作培训班,提高机械利用水平;对翻耕机、半喂入式收割机、秸秆切碎装置和捡拾打捆机等秸秆利用机械装置需加大补贴力度。同时,各地要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生物腐熟还田等秸秆还田方式,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水平。二要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各地要争取把实施燃煤小锅炉改造与推进秸秆成型燃料结合起来,落实锅炉改造使用秸秆燃料补助政策,促进秸秆固化燃料规模化利用。三要积极拓展秸秆饲料化利用途径。随着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湖羊、奶牛对秸秆饲料的需求增加,各地要结合当地草食动物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同时,各地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秸秆食用菌基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
加强试验研究,强化技术先行。各地要争取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技术研究,纳入重大科技专项予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联合科研院校、企业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引进与转化。加强农作物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为一体的农业机械研发和技术集成,争取在秸秆能源化、饲料化以及工业化利用关键技术、设备上取得新突破,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作物秸秆固化、炭化技术的创新研发,有效降低农作物秸秆固化、炭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使秸秆固化、炭化项目更具高效性和经济性。
总结试点经验,着力完善机制。今年我省10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不仅要完成秸秆利用率的年度目标,而且要建立一套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包括责职分工、政策支持、利用模式、组织运行等机制,全面完成试点任务。同时,要总结试点经验,带动周边县市区、服务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各地要以点带面,进一步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着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推进收贮工作,服务离田利用。收贮体系建设是推动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的关键因素。目前,秸秆收贮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对此,省里正在开展一些工作试点。各地要科学合理设置收集点,加大对收贮点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优化收集、贮存、运输、粉碎各环节的配置,加快推进秸秆收集打捆、堆垛运送“机器换人”研发和应用,提高机械作业水平,努力降低成本;构建长效机制,建立以利用企业为主导、合作社经纪人为主体的收集体系,力争形成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全面开展秸秆收贮工作。下一步,各地要重点围绕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开展秸秆收贮组织的建设工作,提高秸秆机械捡拾打捆的离田利用能力。
加大宣传引导,严防秸秆焚烧。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户利用秸秆的主动性,探索把农业各项补贴扶持政策与秸秆利用、禁烧结合起来的方法,形成一整套监督体系,引导农户自觉利用秸秆。要建立秸秆露天禁烧告知和承诺制度,通过与种植大户、合作社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到位。通过引导和相关的制度设计,来促进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秸秆露天焚烧。
常抓安全工作,确保不出事故。随着秸秆能源化利用、收贮运体系的建设和运行逐步开展,秸秆利用的安全隐患日益凸现,秸秆利用和收贮单位,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抓好生产安全,重点是做好秸秆堆场的防火安全管理。
典型经验:
湖州:创新机制,强化考核
湖州市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考核,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一是明确责任主体。该市明确各县区、乡镇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市与县区、县区与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订禁烧工作责任书。二是部门分片包干。每个县区落实一个市级部门、每个乡镇(农村街道)落实一个县区部门、每个村(农村社区)落实一名联村干部负责联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年度县区综合考核、生态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同时,建立秸秆禁烧工作保证金制度,今年上交秸秆禁烧保证金733.9万元。
通过创新机制,湖州市有力地推进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至今全市未发生大面积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夏收期间,全市115个秸秆利用示范点、29个秸秆收储点共收储油菜秸秆15642吨、大小麦秸秆2165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嘉兴:政策给力,构建收贮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嘉兴市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全市建立秸秆收贮运体系,力争建成一个以秸秆利用企业为主导、合作社和经济人为主体的秸秆收贮运体系,实行秸秆订单式、按计划收贮运。目前秸秆收贮运体系已在各地试点运行。如今年南湖区在大桥镇十八里村投资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体系,建成露天堆放场面积30亩,室内堆场(连栋大棚)25亩,并计划购买30台拖拉机及30台捆扎机,在全区5个乡镇设立6个收购点,将收集的秸秆切碎、压缩、打捆后,运送至新嘉爱斯热电公司。该收储体系年可收集稻麦、油菜农作物秸秆6万吨,占全区秸秆产生量的50%,日加工处理能力200吨。
丽水:因地制宜,以用促禁
丽水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六边三化三美”行动,紧抓三个重点。一是严防重点区域。丽水各地山高路远,偏远山区比较重视秸秆传统的资源化利用,该市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作为重点控制范围,统一筹划,共同行动,加强监督。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景宁、缙云等地是茭白产区,重点推进秸秆生产有机肥料、发酵加工饲料方式利用;龙泉、庆元、景宁等是食用菌主产区,禁止废菌棒随意丢弃和焚烧,通过废菌棒上山、还田、出售给有机肥厂等途径,合理利用废菌棒;松阳根据当地茶叶产业特点,建立乡镇指导、农户收集、企业利用的茶枝秸秆收贮利用体系,推进秸秆在新型建材、再生资源、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综合利用。三是明确责任,落实主体对象。该市实施辖区属地管理,明确落实乡镇监管责任,重点时段要求乡镇干部进行分村包干,进村入户对生产企业、村民宣传引导,统一巡查,对焚烧点发现一起,制止一起。
苍南:示范推广,以点带面
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苍南县着重采取示范推广的方法,以点带面培育综合利用与禁烧示范户。该县选取13户种粮大户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示范户,要求在所承包农田范围内自觉实行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收集、清运多余秸秆,定点集中堆放秸秆,保证不乱堆放、不随意丢弃河道,不露天焚烧秸秆。今年上半年,13户种粮大户购置了2台大型拖拉机、2台秸秆捡拾打捆机,同时在1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上加装了秸秆粉碎设备。早稻收割后,这些种粮大户做到秸秆全部还田,没有发生一起秸秆在田间焚烧或抛入河道的现象。在示范户的带领下,许多农户都主动或粉碎还田,或在指定地点集中堆放秸秆,待农忙季节过后再清运处置,做到农时禁烧两不误。
桐乡:秸秆粉碎还田,每亩补贴30元
机械化粉碎深耕还田是秸秆资源化利用最经济、最广泛的途径之一。桐乡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今年,该市出台了《桐乡市秸秆综合利用补助实施细则》,对全市规模化种粮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相关农业企业实施秸秆机械化深耕还田1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0元。上半年全市共实施大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秸秆机械化深耕还田面积达50420亩,投入补贴资金151.3万元,全市春花作物秸秆基本实现还田,还田率达95%以上。
省农业生态能源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