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第十届金华·华东农交会特刊

聚合力 转理念 惠民生

特色精品看永康

  近年来,永康市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面积7.7万亩,其中省级千亩粮食功能区1个、金华市级示范性粮食功能区2个。2个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48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金华市级验收。该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5年刷新金华市最高粮食单产记录,2014年高产田创全省最高亩产1029.2公斤。2014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97%。
统筹聚合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集聚各类资源,整合各方力量,统筹推进“两区”建设,做到保粮食安全和抓转型升级同促进、共发展,引领带动全市精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做优政策。永康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率先在全省出台粮食功能区“以奖代补”100元/亩的奖励政策;设立100万元的“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融资风险担保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的奖励基金,对投身农业的大学生及“村官”三年内给予每月1000元的补助,支持他们投身农业园区创业。同时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如太平工贸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红富士葡萄示范区建成“十里葡萄长廊”。目前,全市“两区”投入资金已超4亿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做强主体。将农业“两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试验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发展,涌现出杨溪稻米合作社、伟丰肉食品公司、旺盛达农业开发公司、菇尔康生物科技公司、浙江省永康市土特产公司等一批致力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典型。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5家,家庭农场217家。
  做精品牌。通过政策、资金、科技等倾斜,以品牌建设为纽带,推进永康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向农业“两区”精品农业区域集聚,成功争创了“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中国方山柿之乡”。注重本地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催生和培育各类农产品品牌40多个。
循环转理念,构建生态农业模式
  坚持生态发展理念,着力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有效防治、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两区”现代循环农业体系。
  循环利用提升效益。永康市以“五水共治”“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清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建设市级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厂,在石柱镇、芝英镇等地建立3个沼液抽排、配送、浇灌“一条龙服务”的沼液配送服务点。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全市21家养殖场探索出“猪粪—有机肥—蔬菜、牧草基地”模式等10种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模式,推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变。在舟山蚕桑产业示范区实行蚕屎统一收集,推广桑菇套种等模式,既解决蚕粪随意倒弃问题,又产生了效益。
  质量监管打造品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构建市、镇、企业(合作社、基地)三级监测网络,市、镇两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对外免费开放。同时为16家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统一配置快速检测设备,提高业主的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0多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5个,新楼方山柿已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源头治理减少污染。按照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要求,调整划定禁限养区,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市累计关停拆除养殖场(户)758家,整治提升87家。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双控”专项行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2.8万亩、统防统治7万亩、高效农药替代6万亩,推广缓(控)释肥1.2万亩。推广“五统一”服务,探索实施无人飞机防治、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物理杀虫、生物农药和趋避作物种植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两区”农业面源污染,呵护农业生态。
惠民促增收,推进高效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强化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优化市场拓展机制,激发“两区”建设活力,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增长。
  展会搭台。永康市积极为农业市场主体搭台,创新交易方式,提升竞争力。连续成功举办九届农展会、四届中国(永康)红富士葡萄节,在唐先镇运营首家农产品展示配送中心,为“两区”主导产业发展造氛围、促流通。该市还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流通新方式,伟丰两头乌鲜肉、妙鲜冻米塘、俞家土面、菇尔康食用菌等一批农产品纷纷“触网”;60多位股东股权众筹1200万元开办小吃店“品丽州”,试行O2O模式,将永康肉麦饼做出了新味道,永康农业正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机器为媒。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为载体,加大扶持力度,共发放农机购置和水稻关键作业环节补贴2500多万元,掀起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热潮。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35.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246台、农用小型拖拉机4015台、水稻插秧机180台、联合收割机308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28套、谷物烘干机86台,建成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21个。
  科技唱戏。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组建由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乡土专家组成的农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立“两区”农业气象预警平台,开办“声广植保网”,拍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科教片并刻成光盘,出版蔬菜、水稻、茶叶等系列病虫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研发“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控自助式智能咨询系统”和“农业防灾减灾科技信息多媒体查询系统”,提升农技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信息化水平。累计实施农技推广项目20项,建立示范基地30个,引进新技术15项、新品种56个,培训农户6.1万户。如在唐先红富士葡萄产业示范区推广反光膜,运用环剥技术,突破了葡萄着色、延后保鲜采摘等难题,提高了葡萄商品率,农户亩均增产2000多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