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东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多项举措着力破解粮食“谁来
种、种什么、怎么种”之问,有效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2014年该市粮食播种面积47.74万亩,总产量18.18万吨,种粮大户达到660户,主要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率75%,被农业部评为“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省有关领导还对东阳市粮食生产特别是“粮二代”的发现、培育、壮大工作专门作了批示,予以肯定。
注重规划引领,明晰发展格局
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东阳市用抓工业、抓项目的理念和方法来提升粮食产业。在宏观上,该市对粮食生产区域进行综合规划布局,形成以10个综合服务能力5000亩以上的主体为龙头(我们称之为A类),以10个综合服务能力1000亩以上的主体为骨干(B类),以多个单项服务(机耕、统防统治、机插、烘干等)主体为补充(C类)的粮食生产发展格局。目前,已培育主体A类7个、B类5个、C类6个。在微观上,该市对经营主体实行A、B、C三个等级的分类管理,各有侧重,即壮大A类、完善B类、控制和引导C类。2014年开始,作为粮食生产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东阳市根据要求,组建了5个联合社。同时,对A类主体,在资金、资源、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完善从耕、种、收、加工到品牌提升、营销推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链的闭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提升B类主体的综合服务能力;控制C类的发展并逐步引导其向规模经营靠拢或加入A、B类主体的服务阵营。
通过扶优扶强,使A、B两类经营主体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60%—70%由A、B两类经营主体完成,尤其在早稻生产上,100%由这两类主体完成。
注重政策推动,引导农民多种粮
好的规划,更要有好的政策来护航。东阳市在落实好中央、省两级对种粮农户各项补贴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如对高产示范户进行奖励,单季稻单产达750公斤的奖励2000元,800公斤的奖励5000元,单产最高者奖励1万元。此外,该市调整了扶持、补助的种粮环节,以起到政策引导作用。一是提高对规模种植的补贴力度,引导大户向规模化种植发展,如原来是每亩55元,现在则按小麦、水稻复种面积50—100亩、100—200亩、200亩以上三个档次分别给予每亩60元、75元、90元补贴。二是提高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的补助力度,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方面,单季稻补贴从每亩40元增加到80元;新增粮食烘干补贴,每吨100元。三是提高粮食产业链延伸环节的扶持力度,试点期间每年安排200万元,扶持1—2个联合社购置粮食加工机械,开展粮食初、深加工服务和品牌建设。
由于政策给力,极大地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早稻生产,2015年全市早稻播种用种数量增加50%,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7%。
大力培育“粮二代”,打造职业农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且基本上是年龄超过50岁的老人和妇女。生产主体的老龄化、后继乏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正在加速粮食供需矛盾的显现。
为此,东阳市着力发现、培育新一代粮食生产生力军,积极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从事粮食生产。目前,全市40岁以下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有35人,而2010年时仅有18人;全市有“子承父业”的“粮二代”16人,平均年龄约31岁,这些“粮二代”2014年承包耕地面积7871亩,种植粮食作物14110亩,拥有5个大型育秧烘干中心。目前具备耕、种、收、烘、加工一条龙的单烘干设备12台以上的大户有10户,最多的有20台,他们逐渐向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发展,极大推动了东阳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效益化。
注重科技提升,促进农民种好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东阳市加快“机器换人”,目前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527台,插秧机149台,大中型拖拉机531台,装备粮食烘干机176台,其中2015年新增烘干机75台,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5%,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达2500余吨。同时,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全面实施水稻单产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和示范推广,全市推广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12万亩,超级稻集成技术推广面积13万亩。创建高产示范方,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水稻高产竞赛活动,亩产连续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三个关口,2013年最高亩产达到934.2公斤,位居金华市第二名。
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资金投入、项目配套、农技推广服务力度,把粮食生产功能区真正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吨粮田。截至目前,已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20个、面积10.44万亩,其中省级2个,金华市级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