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亩山万元钱”助农增收7亿元

  □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何晓玲
  本报讯 被称为“稻坚强”的武义山稻马上可以收割了。据省林科院森林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油茶专家刘本同介绍,今年,武义县在近3000亩油茶林里套种的“‘百灵谷’5号”和“‘百灵谷’18号”山稻,长势跟去年差不多。去年,这两个品种的山稻平均亩产分别达到244.5公斤和181公斤。
  为解决油茶投入大、管理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省林科院科技人员自2010年起,从油茶幼林套种入手,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2012年,他们在武义一个油茶基地里试种10多亩山稻并获得成功,亩产量达到200多公斤。
  油茶林套种山稻的种植模式,是省林业厅总结推广的“一亩山万元钱”十大林业创新技术模式之一。
  近年来,我省林技人员围绕林业主导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对土地、物种、时空进行科学配置,摸索出铁皮石斛仿生栽培,雷竹笋、毛竹笋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甜柿高效生态栽培,林下竹荪、三叶青、多花黄精、山稻套种等易学、易懂、易操作的十大林业技术创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截至2014年底,全省推广十大模式13.8万亩,实现总产值16.56亿元,帮助农民增收7亿元。
  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说,虽然林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2.5%,但从目前我省林地亩均产出仅为200元左右的实际看,林业增收潜力远未发挥。总结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正是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举措。今年,全省林业部门进一步加大“一亩山万元钱”模式的推广力度,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突出可持续利用和提质提效,合理规避和防范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与技术风险,促进林农持续增收致富。(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7-10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