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智慧农业让种田很惬意

  打开手机,戳戳点点几下,远在数公里外的农庄内,葡萄、花卉、蔬菜等作物就能得到适度灌溉。未来,杭州农业生产将力争摆脱延续几千年“看天吃饭”的老传统,进入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阶段。
  去年,杭州市农业局等部门投入了200万元的扶持资金,在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健康养殖等领域择优建设了3个智慧农业示范区和8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一边与荷兰的机械公司确认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修改方案,一边向农业主管部门申请2015年杭州智慧农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金色池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伟祥前段时间很忙碌。在金色池塘乔司花卉生产基地,农业智能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上万平方米的红掌种植温室大棚里,几乎看不见工作人员的身影,大型通风湿帘设备会自动调节棚内温度和湿度;大棚过道上,是一台台排列整齐的原水净化器,浇灌花卉的水经过这些净化器的过滤纯净到几乎可以直饮……
  这并没有让胡伟祥感到满足,他想让农场变得更“工厂化”一些。计划到明年年初,基地三期将全部实施温室内部的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全自动智能化上盆系统、潮汐式灌溉系统的综合运用。“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是‘人动花不动’。智能化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后,就是‘花动人不动’。花卉移动、浇灌、施肥等流程全部可以依靠苗床自动平移系统、机械手等智能化设备实现。”胡伟祥说。很少有人知道,几句看似轻描淡写的介绍背后,投入的资金量高达两千多万元。“如果我今天不进行智慧化更新,三五年后,一定会后悔,那个时候再想更新就没有机会了。”
  大手笔的投入到底能换来什么?据测算,智能化操作系统上马后,农场将实现从改造前1000平方米 /人的人员配置调整到5000平方米/人,节约劳动力80%以上;而潮汐灌溉的水肥回收系统,则使得90%的灌溉用水和80%的肥料得到收集再利用,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对新设备改造投注了巨大希望的不仅仅是胡伟祥。近几年来,杭州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像金色池塘一样做好转型升级的文章,力争成为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发展先行区。“提升设施智慧化水平,不仅能给现代农业企业带来明显的提质增效,而且还能为他们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奠定基础。这是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积极向智慧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杭州市农业局产业信息处副处长冯莉说。
航勋
■相关链接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集成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依托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两个人可以种千亩田,农民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翻地、播种、除虫、灌溉和收获。这种在传统农业模式下不敢想象的“神话”,在“智慧农业”时代却将是常态,并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创造农业出口产值的最主要手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