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5日,由中国菌物学会、易菇网、杭州市科学协会联合举办的2015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在杭州举行,同期举行的食用菌博览会,设置了100余个展位展出各类食用菌机械设备、原辅材料及干鲜菌类产品等。
食用菌栽培具有“不与人争地,不与地争粮,不与粮争肥”的本质特征,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朝阳产业。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食用菌产品出口126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出口量约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量的40%。中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曾预言,未来10至30年,我国有望从食用菌大国发展为食用菌强国。
当前,在资本注入、技术更迭、市场驱动、品牌增效、营销革新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食用菌行业产、学、研的局面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常态”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走出一条适合产业发展的“蜕变”之路,食用菌企业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技术革新、品牌推广、渠道建设,如何为企业和产品注入文化内涵,这些都成了广大食用菌从业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食用菌专家 谈困境说出路
2015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的主题为“谋定而动、顺势而行”,第二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的主题则是“聚交合作、博展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杏忠、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谭琦、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等30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在论坛上分别就《从食用菌产业发展看生物时代产业革命前景》、《从国际菌物产业谈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实困境与出路》、《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基础研究角度透视食用菌生产十大技术难题》、《我国食用菌企业生存之道》等主题作报告。
在药用真菌应用与开发研讨会上,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柯氏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药用真菌开发进行学术探讨。
食用菌“品牌化”成趋势
长期以来,品牌建设都是食用菌企业发展的“短板”。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5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知晓度不足10%。如何通过品牌区分、辨识进而引领发展,已成为初具产业化、规模化雏形的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中国食用菌品牌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上,包括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在内的数家单位的专家将就品牌经济时代的品牌价值再造、品牌创建中的符号体系设计、换个方法卖蘑菇、中国食用菌知识产权运营与保护等问题进行讲授,为迎接新一轮以“品牌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浪潮出谋划策。
先进装备齐聚“菌博会”
在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期间,展出了自动装袋机、蘑菇灭菌器、食用菌工厂化装备等先进食用菌装备。
同时,农业部农机化研究所宋卫东研究员带来了《食用菌工厂化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兵作了《浅谈工业4.0对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意义》报告,为业内人员带来新的观点与思路。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和原辅材料、菌种质量等环节直接影响着菇农和企业的收益。但在应对病虫害过程中,因不规范使用食用菌消杀药品而造成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会议安排的“中国食用菌原辅材料及消杀药品圆桌论坛”,邀请专家就我国食用菌消杀药品的现状、食用菌重要害虫综合防控、食用菌生产主要病菌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食用菌袋栽生产中链孢霉的发生与控制等问题进行讲解。
黑木耳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黑木耳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今年3月,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成立,联盟致力于开创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行业新型运作模式,实现我国黑木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本届大会举行的由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中国黑木耳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带来了有关我国黑木耳的现状和未来、黑木耳菌种选育现状及展望、黑木耳菌袋生产中污染的控制与预防等方面的精彩报告。 莫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