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减量增效要落实到绿色增产上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组长张福锁谈玉米地如何减量使用化肥

  今年,农业部出台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指出,化肥减量要突出主要作物和重点地区。玉米作为主粮,用肥量大、种植区域广,成为2015年化肥减量率先试点的作物之一。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近日详细解读了玉米主产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方案。
  张福锁说,目前在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施肥存在的普遍问题有:总体上化肥施用量偏高,尤其是氮肥;区域间差异较大,部分区域的施肥量较高;同一区域不同农户间施肥差异较大,过量施肥与施肥不足并存。基于上述问题和我国玉米生产的现实条件,技术团队制定了相应的玉米地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方案,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区域性化肥施用的总量控制技术指标,以控制部分施肥过量的区域和农户;大力推广区域玉米配方肥,在区域尺度上降低农户施肥过高或过低、养分不均衡等不合理现象;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质量,有机替代无机;大面积集成应用绿色增产模式,提高玉米单产,提升养分效率,实现减量增效。
  张福锁认为,区域总量控制是根据一定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空间范围内的土壤潜在养分供应水平总体稳定的特点,将一定区域内作物全生育期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总量控制是基于区域内多年多点的肥效反应结果确定的,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不至于过量施肥造成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张福锁说,要做到精准配肥,关键是要用好“大配方、小调整”的区域配肥技术。这一技术是在归纳区域作物生产体系与种植制度特点及土壤养分供应特点等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相关技术原理确定区域氮、磷、钾及中微肥的适宜用量、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并以工艺与市场研发区域配方肥料为技术载体,配套相应的施肥技术和农化服务,实现区域高产、优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区域玉米配方肥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在区域上降低农户施肥过高或过低、养分不均衡等不合理现象。在区域大配方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区域或田块,还可根据产量水平、气候/土壤条件、作物长势、土壤测试和植株营养诊断等调整用量或配施一定的单质肥料,这就是“小调整”,以实现更为精确的阶段性养分管理。各地应加强土壤测试和对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确保肥料生产企业按方配肥,在提供大配方肥的同时,提供因地制宜的小配方肥料。
  对于玉米种植,怎样实现有机无机结合,用地和肥地结合?张福锁表示,玉米养分吸收总量中,大约35%的氮、20%的磷和80%的钾在秸秆中,秸秆还田对于归还养分、提升土壤质量、部分替代化肥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快速发展,玉米秸秆还田比例大幅度提高。在秸秆还田基础上,下茬作物的施肥方案应适当调整,其中,钾肥用量每公顷应下调15-30公斤(氧化钾),氮肥用量在总量稳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基肥氮的比例以利于前期供氮。有条件的区域,还要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如畜禽粪尿堆肥、沼渣沼液等。在此情况下,化肥用量则可以酌情下调。
  在化肥减量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张福锁说,化肥不足或化肥过量都会降低产量。要提高产量,同时节肥增效,就必须把养分管理技术与高产栽培技术结合起来。近年来,在全国开展的玉米高产高效研究与实践表明,只有施肥技术与高产栽培技术很好地结合,才能达到增产幅度大、化肥减量多的好效果。
  各地在实施上述总量控制、区域配肥、有机替代等减量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应与密植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紧密结合,集成高产高效的绿色增产模式,开展大面积、整建制示范推广应用,以提高玉米单产,提升养分效率,实现减量增效。
李纯 周鹏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