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摄
绿水青山里,如何推进畜牧业发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丽水市莲都区一手抓养殖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态畜牧业推进,治理治得坚决,推进推得果断,走上了一条环境和谐、生态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日,记者走访了该区部分养殖场,一探该区畜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路。
创新模式,“非接触式发酵床”零排放养殖
这种模式的创立者是位于该区仙渡乡葛畈村的莲都仙弄生猪生态养殖场。该场创办于2012年,目前存栏母猪180头,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左右。
在改造以前,该猪场也和大多数养猪场一样,生猪排泄物治理采用的是“干湿分离-沼气工程-沼渣沼液部分就地消纳,部分外送”的模式,按照传统标准,应该算是污染治理到位的养殖场。
那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采用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呢?“我们养殖场地处山区,采用沼气工程处理的方式,沼液外运交通不便,成本高。现在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做好,总感觉心里不是很踏实。”曾经做过工程项目的养殖场负责人陈官平告诉记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理,彻底解除后顾之忧,他们从2013年开始探索发酵床养殖模式,经过反复考察对比,他们自行设计了猪舍改造方案,将原来的猪舍改造成两层,上层铺以漏缝地板用来养猪,下层是用锯末、砻糠、废弃菌棒加酵素混合而成的发酵床,底料约1米厚度,用来接纳、消化生猪排泄物。“生猪平时就生活在漏缝地板上,猪粪尿通过地板缝隙落于发酵床上,垫料内菌种和牲畜粪便协同发酵,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抑制害虫病菌。”陈官平说,由于生猪不与粪便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病菌感染几率,生猪成长更健康。底层的砻糠和粪便,专用的翻耕机具每天会将底料翻耕一遍,以便发酵均匀。
如此改造,成本如何呢?“底料的成本还好,我已经改造好的2400多平方米猪舍,底料花了8万多元,而且两年左右才更换一次。投入主要是猪舍改建成本,每平方米差不多要1000元,一下子投入了240多万元。”陈官平说,尽管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后续效益十分明显。“有人估算过,通过这种模式,从生猪存活率提高、出栏提前、发病减少、人工费用减少、水电费用减少等综合考虑,每头猪的成本降低约在100元。”“我没有算得这么仔细,但有几个指标还是很明显的。采用了这种方式后,我们猪场的生猪死亡率从以前的1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出栏同比提前15天左右。3000头猪,日常饲养只要一个人。”陈官平说,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完全不产生需要外排的污水等废弃物,更换出来的底料是已经发酵熟化得很好的有机肥。仙渡是水果之乡,葡萄、桃子等都有较大的种植面积,有机肥很受种植户欢迎,与场里正式签订消纳协议的种植面积就有3360亩。虽然还没到换料时间,但挨不住相熟种植户恳求,场里前几天已经替换了部分底料。
生态倒逼,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力
在仔细检查了养殖场的养殖情况后,仙渡乡畜牧兽医员尚松仁在一本《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联系手册》上仔细记录下了今天的巡查情况,并提出了场边沟渠整理等意见。陈官平看了看,在业主确认栏里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局长梁聪女告诉记者,这是该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以来实行的一项新制度,根据养殖规模等因素,将畜禽养殖场治理监管划分为区级、乡镇和村级三个网格层级,每个养殖场都有一名环保干部、一名农业干部、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负责联系,每个养殖场发放《莲都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手册》一份。该手册里,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条例、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作战图、农业面源污染工作分工及职责等内容一应俱全。“我也有这样的联系手册,平时到各个养殖场巡查,发现什么情况,我也会记录在我的联系手册上。”说着,梁聪女从自己包里拿出了一本手册,记者翻了翻,什么时间去过哪里?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指导养殖户改进的?记录的内容还真不少。“为确保应该治理的养殖场治理到位,我们是区、乡、村三级动员,该关的关,该治的治。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区里已累计关停养殖场321家,拆除养殖面积15.027万平方米,累计落实消纳地6.7万亩。”梁聪女说。
据介绍,为了建立养殖场污染治理的长效监管机制,该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整治成果巩固工作方案,建立了养殖场验收、巡查、举报“三项机制”,对全区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日常巡查、月度抽查,形成“一场一册”。“像仙弄这样的重点场,我几乎是每天来一次,跟上班一样,或者上班后过来看一下,或者上班路上绕过来转一下。”尚松仁这样描述自己的巡查工作。“整治是一时的,监管是长期的。我们每次巡(抽)查情况都会一一记录在案,并让养殖业主签字确认,这样做既明确了相关人员的监管责任,也明确了养殖业主的主体责任。只有各个环节的责任都明确起来,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监管网络,保障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梁聪女说。
农牧结合,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产业发展
畜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肉蛋奶需求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保供给”任务。如何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产业发展,莲都区动足了脑筋。“前段时间,我们与国土、环保、发改、林业等相关部门反复协商,征求意见,最后以区府办的名义下发了《丽水市莲都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根据该方案,我们在全区规划了28万亩的宜养区域。全区所有地块,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哪里能养,哪里不能养,一目了然。”梁聪女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份特殊的地图。
丽水市秋华饲料厂养殖场就是该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土地我已经流转好了,相关手续也正在办理中,明年我就能在现有猪舍边上新建一栋猪舍,以解场地不足的燃眉之急。”养殖场业主吕秋华告诉记者。
该养殖场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同心村,面积3万多亩的碧湖平原是丽水市的菜篮子。得益于这一天然优势,秋华养猪场采取了生猪排泄物就地消纳的污染治理模式,与周边3000多亩蔬菜种植户签订消纳协议,猪粪、沼渣沼液等提供给这些农户种植玉米、茄子等。“用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商品性能好,更好卖,所以我们猪场的猪粪、沼渣很受周边种植户欢迎。夏天量大的时候,有时需要在田间的储肥池稍作周转,冬天量少的时候基本可以做到日清,猪场里几乎没有积粪。”吕秋华说。“秋华养猪场是我区农牧结合做得比较好的养殖场,污染治理到位,区块也符合方案功能划分,作为主管部门,我们也是大力支持它进一步做大做强。”梁聪女说。
莲都区农业局局长潘金发告诉记者,目前养殖业主需求最迫切的就是场地,而作为生态高地,他们对养殖区域的布局特别审慎。“这次养殖区域规划我们采取的是排除法,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情况提出哪些地方不能养,我们汇总到一起,剩下的就是宜养区。‘红色’禁养区想也别想,‘黄色’限养区禁止新开办养殖场,‘绿色’宜养区则对所有养殖户开放,只要你找得到满意的区块,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按污染治理要求建设,办场养猪基本上可以‘一路绿灯’。”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畜牧业是民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只要布局合理,模式科学,监管到位,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换来金山银山。”潘金发说。
秋华饲料厂养殖场的沼液管道直接铺到周边蔬菜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