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顺县西北部的深山里,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乡镇——竹里畲族乡。依着乌岩岭,傍着飞云湖,山水映衬下的竹里乡,育出了畲乡特有的美丽风情。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竹里乡被愈来愈多人所知晓。于是,竹里乡适时推进特色农业培育、乡村旅游、下山移民脱贫、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围绕“竹海畲乡,魅力竹里”培育出了极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立足畲乡资源,培育现代农业
从52省道拐进竹里,路旁是竹,远山是竹,竹里的名字取得恰如其分,整个乡镇都淹没在竹海中。竹里因“竹”而得名,丰富的竹资源使得竹产业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竹里馆”位于竹里畲族乡竹里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内拥有展品近千件,据“竹里馆”负责人罗祖华介绍,这些展品都是出自泰顺竹雕艺人之手,馆内展出的许多藏品堪称竹雕界的经典,曾多次在全国各类大赛上摘金夺银。另外,“竹里馆”周边还拥有竹品种园100亩,毛竹基地3000多亩,毛竹观光园200多亩,总投资约2000多万元。馆内除了设有竹雕工艺品展厅、竹制生活用品展厅,还设有历代纯手工竹编工艺品展厅、现代竹炭产品展厅、字画展厅以及产品销售区等。
地处畲乡村寨,“竹里馆”不仅竹韵竹味十足,更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畲族人爱竹,古已有之,如何将“竹”字招牌打响,更好带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了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罗祖华表示,竹里是竹乡,通过打造竹里馆的做法,推动竹产业的发展,是他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如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一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据了解,目前竹里乡已建成2500亩竹林低碳培育示范区和1152亩笋竹两用丰产林示范区,培育扶持2家竹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820万元,竹产业链不断延伸。
近年来,竹里乡以启动建设省派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为重要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省级毛竹精品园1个、面积3000亩,省级油茶精品园1个、面积2000亩,省级渔业精品园1个、面积300亩;新发展特色精品水果500亩。同时,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标准农田300亩,建设3个高效喷低微灌区;实施森林经营碳汇项目25000亩,投入100多万元培育和更新林种结构,积极探索碳汇交易。
弘扬特色文化,做大旅游产业
竹里畲族乡是温州市7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畲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33%,拥有深厚丰富的畲族文化元素。竹里乡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文化因子融入到招商引资、特色村寨和生态建设等实践之中。通过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以畲族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主阵地,大力推广“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特色民族品牌,极大提升了民族乡镇的品牌影响力。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竹里乡围绕“乡虽小,精而美”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接司前畲族镇发展规划,依托科技孵化园建设,整合旅游资源,以4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整乡打造。大力推进整乡美丽乡村和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大力发展畲乡休闲旅游、特色农家乐和畲家民宿。
在竹里乡茶石村后坑的山坡上,一块块规划齐整的果园、花圃呈“梯田状”分布,占据了数十个山头。来自温州苍南的陈孟祥是正心生态农业园负责人,据他介绍,选择投资竹里,正是看中竹里原始朴实的自然风光和畲乡独有的民族文化。通过几年的努力,茶石村这片120亩的精品水果示范园里种上了18个品种的水果,一年四季都有特色水果,全年都弥漫着果香。“正心农业”依托泰顺畲风云谷自驾车旅游环线项目规划,计划到2018年建成集自驾游驿站、畲族风情街、休闲农庄、旅游观光示范园、采摘篱园、乡村客栈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园区。目前已投资1500多万元在何宅洋村全面启动建设“栖凤谷”正心生态度假屋和民宿客栈工程。
如今,竹里乡的观光采摘型、休闲度假型、农事民俗体验型、餐饮住宿休闲型等特色旅游发展迅速。通过成功种植“畲乡竹里凤凰牡丹”彩色水稻、百亩创意油菜花田,以及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篝火晚会”等,为竹里乡村旅游增添新动力。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产值达1200多万元。
打造特色民居,建设美丽家园
步入竹里乡的竹里村,附着畲族特色的建筑矗立两旁,中间是整洁的石板路面,沿着穿村而过的溪流漫步时,锦鲤不时跃出水面,别具一番韵味。这就是该乡竭力打造的畲族特色民居,随着这些民居的不断建设,其魅力逐步显现出来,也有助于进一步扮靓竹里乡的美丽家园。
据该乡乡长蓝传德介绍,自2014年竹里村被列入省级民族特色农房改造示范村试点后,完成了整村改造规划,投入400万元完成了一、二期70幢畲族特色民居外立面改造工程,投入500万元建成了330平方米的畲族特色文化礼堂和300多米的畲族文化墙和畲乡文化休闲广场。“打造畲族文化品牌,建设魅力竹里,离不开畲族特色民居的支撑。”蓝传德介绍,近年来,竹里以“房屋靓起来,环境优起来”为目标,将整治村容村貌,打造畲族特色民居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不断创新理念,使其与农村旅游开发和旧房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民族民俗特色,彰显地方建筑风格。
据了解,竹里乡还有1000多人居住在深山、远山,在司前镇租房居住近400人,为了使这些人“移得出”,该乡准备在竹里村建设一个30亩的民族风情小区,深入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并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扶持。
同时,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如今,竹里已建成7条通村道路,长25公里,完成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并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加快以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为重点的环境设施建设,先后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森林城镇,目前全国首批生态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落户竹里。“通过旧房改造,要做到让群众移得下、住得稳、富得起。”蓝传德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竹里乡正在逐渐蜕变成一个以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与特色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 蔡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