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两山特刊

十年来,浙江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在田野里掘金,年人均纯收入持续攀升——

浙十年,农民更富了

  •   □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董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着浙江十年来的发展,更给浙江“三农”事业带来了惊人的变化。
      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的浙江农民,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在家门口创业、在田野里掘金,不仅收获了绿水青山,更垒起了金山银山。
      浙江农民更富了:十年来,浙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持续攀升,2014年达到19373元,是2005年的6660元的2.9倍。今年仅上半年,我省农民收入就达到12005元,同比增长9.3%。
    背靠绿水青山,家门口好创业
      伏叶村,畲乡景宁大均乡的一个畲寨。这里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中央蜿蜒而过,一座座廊桥静卧在小溪碧波之上,与周围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伏叶村的最大资本,伏叶村成了城里人尝农家特色饭菜、体验农家淳朴生活、欣赏乡野自然景观、领略农村民俗风情的休闲旅游好去处。村民们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在家门口创业,发展农家乐。
      为了更好地招揽游客,伏叶村对村庄进行立面改造,特别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提升,将畲族元素融入到各个细节,全力打造有浓郁风情的“畲风寨”。此外,还推出了系列活动:到伏叶农家乐去、到伏叶看娃娃鱼去、到伏叶体验农事活动去、到伏叶漫步游步道看瀑布去……
      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农民的口袋鼓了起来。“以前游客都是吃个饭就走,现在短的住两三天,长的一住就是一个多星期,今年‘五一’第一天,我们家就接待了300多人。”伏叶村山乡凤珠民宿的老板娘柯凤珠介绍说,这几年随着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一年有80万-90万元的收入,今年应该能超100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家门口创业,在伏叶行政村所在地伏坑村的50余户人家中,就有10余户开起了农家乐。【全景】 近年来,我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之一。2006年以来,游客接待量和营业收入连续9年保持在23%以上。截至2014年底,全省旅游村数达到883个,旅游点2414个,经营农户1.45万户,从业人员13.8万人,接待游客1.75亿人次,营业收入175.36亿元。接下来,我省将全面提升农家乐的发展规模、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营效益,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5亿人次,经营收入500亿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接近10%,带动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做足生态文章,特色农业里掘金
      在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进行的一场“田园革命”中,一个集薰衣草种植、休闲观光、文化生活于一体的高品质产业集群,正香飘四野。
      2009年,何斯路村成立义乌市草根休闲农业经济合作社,打造面积为400亩的龙溪香谷薰衣花园,规模种植面积在长三角地区数一数二。诗意而梦幻的“义乌普罗旺斯”,很快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2012年6月的一个惊人举动,更让这片紫色花海瞬间爆红:村民围起篱笆,向游客收取门票。
      慢悠悠地走在村里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道路两边是草木葱茏的农家庭院,白墙上绘满反映村史和乡贤的墙画。何斯路村的“花田效应”正在慢慢发酵。
      何斯路村的薰衣草,除了供游客观赏外,还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龙溪香谷薰衣花园里,游客可以现场参与体验提炼薰衣草精油和纯露。该村目前已开发出30多种以薰衣草为原料的商品,产品全部销售给游客,去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万元。
      如今的何斯路村,已变身为山乡田野里的“品牌企业”。村民把房前屋后的菜地、池塘、山坡地等折合成股份入股,每亩收入超万元。2008年,何斯路村人均纯收入仅4500元左右,因“花田”产业名声鹊起带动生态休闲旅游,该村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400元。【全景】 十年来,浙江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2014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淳安等26个欠发达县生态保护子系统平均得分为6.26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460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县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已呈现明显的后发优势,去年休闲观光农业点营业收入达34.5亿元,带动7万多户农户受益。截至2014年底,我省休闲农业点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7662万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136.8亿元,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卖产品卖生态,电子商务中淘宝
      翻开遂昌县柘岱口乡村民叶松旺家2014年的账本,收入5万元,比起之前一年才1万元的收入,整整高出4倍。再仔细一看,吊瓜子、花生、土猪肉……无一不是正宗的山里土货,这些都通过网络销往了全国各地。而叶松旺说,在收入的增长上,他算不上典型。
      在叶松旺的眼中,如今的这些变化得益于当地重点打造“互联网+”与“绿水青山”相结合的“两翼并飞”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现实的财富。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松旺“触网”开起了淘宝店,专门卖自家的五谷杂粮。但当时村里没有物流公司,发货着实增加了不少成本,再加上产品的包装和推广上也没有任何经验,店铺起步阶段相当难。
      2013年,一个叫做“赶街”的农村电商服务站先后在遂昌210个村庄落地开花,打通了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民代买、代卖网上产品。
      叶松旺觉得这是个机会,主动要求当上了柘岱口村服务中心的站长。在赶街网进行电商专业知识培训后,作为站长的他把搜集来的优质产品推广到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网上销售。叶松旺说,现在他全职在家做电商,一年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遂昌县网店协会会长潘东明说,去年叶松旺卖掉了整个镇的吊瓜子!而如今,仅在遂昌县,就活跃着近2000名像叶松旺一样的农产品电商。
      从农民到电商服务站站长,从农户变为网上卖家,几年来,类似的故事在遂昌农村不断上演。叶松旺一家的变化,也正是遂昌农民靠生态致富的缩影。【全景】 2014年,我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0亿元,同比增长80%,约占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22.5%,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到去年年底,我省已发展淘宝村62个,为全国淘宝村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淘宝村共涵盖了1.5万个淘宝店铺,带来6万人的直接就业。农村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片新蓝海”和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向“美丽环境”要“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我省力争到2017年,全省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20万个,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500亿元,建成100个乡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和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农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和农村青年网络创业机制初步建成,让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游客在义乌何斯路村薰衣花园游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