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圣威
村庄变美了,道路更宽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家门口能办的事越来越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指引下,这十年,浙江农村更美了。
农居环境美不胜收
青青竹林、芬芳花草、白墙黑瓦,这是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奇鹤村,村边有高耸入云的白鹤山,也有碧波荡漾的奇坑水库。
村支书方有良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下,村庄整治、清洁余杭行动如火如荼,奇鹤村加入了这次“大扫除”。“当时不少村民都在质疑,钱花在这里干什么?”彼时,村民并不理解环境的内涵。
于是,本应是全村会战的清洁行动变成了“书记带头干,党员跟着上”。难度加大了,力度却不减。全村300多只露天粪坑换成了一座座环保清洁的公共厕所;原来的“赤膊墙”变成了一幅幅风景画……村民笑了,“没想到能搞这么漂亮”。
与此同时,尝到环境改善的甜头后,村民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增强,越住越舒适的村民开始好奇,“村子还能更美吗?”
此时,奇鹤村原先的“环境钉子户”王某像是变了个人。方有良说,之前,他总是把垃圾倒在村道上,村干部去劝导,被他吼了出来,“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后来实在没办法了,我对他说,你倒一次,我就捡一次。”在若干个“一倒一捡”后,奇鹤村完成了区里重点提升村的建设。看到村子的蝶变,王某的内心起了变化,终于自觉地走向了家门口的垃圾桶。“再也不会乱倒垃圾了。”他向方有良保证。
村民的思想也随着村庄焕然一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美丽乡村,应是一个让每个村民打心底里认可且能倍加珍惜的地方。”方有良站在修旧如旧的村祠堂里喃喃地说。祠堂外,微风拂过,青青竹林荡起了绿波,美不胜收。
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97%以上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建制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涌现出46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成果。
同时,2013年以来,浙江省每年启动43个保护利用重点村和21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对重点村,分别给予每村500万-700万元的资金扶持。据统计,2014年全省省、市、县三级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9.29亿元。
农村文化大美无形
美丽,并不仅仅局限于风景。繁荣农村文化,同样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内涵体现。
2014年末,长兴县泗安镇总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的文体中心落成并正式启动。
8月2日,记者走进该文体中心,一幅幅泗安本地名家的优秀墨宝便呈现在眼前,沿着这一幅幅珍贵墨宝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旱船制作工艺更让人惊叹泗安人民巧夺天工的制作手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对面,悠扬的戏曲声传入耳中,原来是暑期的儿童戏曲兴趣班正在排练。“每天下午,这里常常会汇集一些戏曲爱好者,自编自演一些经典戏曲,大家开嗓练曲儿,其乐融融。”长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平告诉记者,依托文体活动中心,加大辐射力度,泗安镇着力推进“文化惠民”。2014年起,泗安镇每年向群众免费发放文化惠民券1万张,价值25万元。而在长兴落地生根6年的“春泥计划”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你去楼上就能看到,绘画、书法、经典诵读等多个兴趣班座无虚席。”
这十年来,浙江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四张清单’”等政策意见,部署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7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目前,农村“种文化”活动已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2008年起,全面实施“春泥计划”。此计划利用学校寒暑假期、传统节日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依托农村各类活动场所,组织农村未成年人开展道德实践、社会体验和文体娱乐活动。目前,活动已覆盖全省81.7%的行政村,受惠农村未成年人达377万,有效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美丽”,正在由“风景”演化为“风尚”。
农村公共服务美到人心
十年来,农居环境改善了,农村文化丰富了,但要让村民彻底守住这方绿水青山则必须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不断健全的农村公共服务就像一张王牌,直击人心。
“在德清,没有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叫法,都是‘德清居民’。”说这话的是德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文忠。
在德清,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围绕着公共设施、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正一步步顺利地往前推进中。农村变了模样,城市更加整洁,城乡一体化发展图景日渐清晰。
每天早上7点50分,69岁的德清县筏头乡筏头村村民盛子琴总会掐着时间,将前一天傍晚留下的垃圾倒入离家门口仅15米的绿色垃圾桶里。因为8点,垃圾运送车会准时将绿色垃圾桶里的垃圾“打包带走”。
“每天还有专业保洁人员对路面进行清扫。村里的道路,现在干净多了,看着就舒服,村民都说好。”盛子琴夸个不停。
垃圾日产日清,道路专人保洁,让村民点赞的一系列变化,源于德清县对城乡环卫的探索与创新。去年4月,按照“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的管理新模式,德清县率先在钟管镇试点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并于去年底,在筏头乡、莫干山镇、武康镇铺开实施。
农村产权制度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调节农村生产关系的“牛鼻子”。德清县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三农”发展新动力。同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改革配套政策,解决农民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子女就学、预防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困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消除城乡居民的待遇差别。目前,德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9%,明确提出今后出台政策将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有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并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近12年时间里,省政府八次将新农合推进列入每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去年全省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2586万人,参合率97.7%,农民看病的自费部分越来越少……
家门口能办的事越来越多,城里人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也能实现。乡亲们不走了,甚至回乡创业了。这十年来,曾经制约我省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短板”正在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