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最近,我省的天空纯净得令人陶醉,空气格外清新,视野特别开阔,许多网友在微信上争相晒蓝天白云照。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最近全省各地的空气质量都是“优”。事实上,最近一段时期,这样的情形已是新常态。
省环保厅日前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等多项监测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下降10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6.1%。空气质量的改善十分明显。换句话说,就是浙江的天空越来越纯净、越来越蓝了。
天空变蓝的背后,离不开农村生态能源的发展和减排力度的加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形成年产沼气1.8亿立方米的能力,秸秆年生态化利用总量100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5%,年节约标煤80万吨,减排COD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5万吨。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自从用上了沼气,我就没有用柴烧饭了。用沼气不但方便快捷,还十分干净卫生。”说到沼气的好处,开化县马金镇南塘村70岁的村民戴顺来非常满意。自从前几年村里建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后,戴顺来越来越喜欢这种既清洁又方便的生态能源。“村民们喜欢用沼气是有道理的。”开化县农业局能源办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过去,村民们烧饭要么去山上砍柴,要么用液化气,算上各种费用,一年至少得花上千元。如今改用沼气作燃料,一户人家每年费用不到300元。”
走进开化县桐村镇黄石村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现场,一个高达六七米的蓝色储气罐映入眼帘。该供气工程建于2010年,拥有600立方米的厌氧池池容,年产沼气4万立方米,可供200农户炊事、照明等用能。“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如今在开化农村已成为现实。近年来,开化县围绕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生态能源。截至目前,开化县户用沼气用户超万户,各类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近百个,总供气户数达1万多户。开化的沼气集中供气模式还被作为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
省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实际上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贡献。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如果按沼气中甲烷含量为65%来计算的话,大约一年可减少近4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减少了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在节约能源、促农增收等方面效益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省沼气用户近20万户,其中户用沼气约14万户,年产沼气6260万立方米;沼气集中供气农户5.8万户,新建整村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325个,年沼气发电1288万度。
秸秆禁焚烧,还田有补贴
秸秆在农村随处可见,其最常见的用途是作燃料。以往,夏收过后,农村地区时常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污染。
据统计,目前我省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为1157万吨左右。为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去年,我省在30个粮食作物种植区禁止焚烧秸秆,同时出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落实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秸秆生态利用和焚烧控制,促进秸秆的多元化、产业化运用。
平湖市制定了鼓励农作物秸秆利用的补贴政策。该市规定,将秸秆切碎还田的每亩补10元,麦草秸秆需要翻耕的,每亩再加20元,购买秸秆捆扎农机补助60%;对于收集秸秆的合作社和企业也按照数量进行补助。
据统计,平湖的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30万吨,其中水稻18万吨,麦草也有近8万吨,切碎还田仍是现在秸秆资源最主要的运用方式,占到整个总量的34%以上,而平湖的菌菇种植户们每年也能消耗5万—6万吨的秸秆。
在桐乡市,秸秆资源的利用则与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湖羊养殖为例,整个桐乡的湖羊饲养量达到35万头,收来的秸秆一部分用来做饲养棚的垫料,茭白秸秆等资源则可以贮存起来直接喂羊,一年下来,湖羊养殖可以消耗近3万吨的秸秆。
秸秆的能源化发展则是近年来新探索的一条途径,被视作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大方向。宁波山爱能源公司通过掺杂木屑等物质,将秸秆制成炭棒,实现近80%的热效率转化,燃烧效果接近煤炭,市场上每吨售价近千元。目前,我省已有47个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产企业,年利用秸秆等生物质原料138万吨,其中秸秆的运用占到45万吨,年产值7.8亿元。
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生物化利用构成我省农作物秸秆生态利用的一个完整模式,也成为农村节能减排的一条有效途径。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年秸秆利用总量达943.86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4%。
用上太阳能,清洁又增效
“采用太阳能增温养甲鱼,每年至少能提高1%产量,增收节支20余万元。”这是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绿和水产养殖场采用新能源互补模式后新增加的经济效益。
甲鱼温室养殖常年水温需控制在30℃-32℃,因此一年四季约有8个月的时间需加热保温。金华绿和水产生态养殖场建有9个甲鱼温室养殖棚,面积达5580平方米,年产值约650万元。该场原先采用传统的煤饼炉加热保温法,年需耗能约257吨标煤,不仅工艺落后,能耗大,而且还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
2012年,绿和养殖场利用太阳能温室养甲鱼,安装了6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30吨储热水箱及配套系统与运行监控装备。经测算,该太阳能集热系统,可替代原煤360吨(折标煤257吨)的能耗,减排二氧化碳560吨、二氧化硫4.95吨,效益可观。
如今的绿和养殖场,室外太阳能集热器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室内热气扑面,四季如夏。“室内气温常年保持在30℃至35℃,水温则保持30℃的恒温。这样龟鳖才能吃得好,睡得好,生长速度加快。”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说。
绿和养殖场的集热系统只是我省农村太阳能利用的一个缩影。在我省农村,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如太阳能路灯、杀虫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省每年仅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一项,使用面积就达36万平方米,年可节约标煤4.56万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PM2.5为首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影响民众的生存环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根据计划,我国还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到2030年,清洁能源的比例目标将提高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