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浸润在江南水乡的浙江人早早行动了起来,通过农业环境治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几多清水绕村庄,满目碧波映春色的美景正在之江大地上呈现开来。据统计,今年1-6月,全省221个省控断面上,劣V类断面比2014年减少17个。
生态循环,农业治水强实效
珊溪水库是温州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位于水库附近的文成县黄坦镇是浙南闽北主要的仔猪生产基地,畜牧业总产值达3亿元以上。为了保护珊溪水库的水质,去年黄坦镇启动了畜禽养殖场关停整治项目,截至目前,黄坦镇禁养区内的400多家养猪场已全部搬迁。
搬迁后的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如何处置?年存栏4500头生猪的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就利用狐尾藻对氨氮和磷的高吸附特性,对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不仅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而且每天可生产两三吨狐尾藻作为生猪的饲料。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根据“五水共治”要求和环境承载能力,我省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到2014年底,有畜牧业的87个县(市、区)已全面重新调整划定禁限养区,关停搬迁养殖场7.46万个。同时,我省还实行肥药双控减量,制定全省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实施方案,围绕重点区域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加大配方肥、有机肥推广应用,推进化肥减量。
“我们用弥雾机为农户的稻田打药,与他们自己打相比,用量可以减少一半,效果也更好。”常山县同弓乡乐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洪云海告诉记者。去年衢州市在衢江区高家镇、龙游县詹家镇、常山县同弓乡开展整建制植保统防统治试点,合计减少农药用量1371.47公斤,减幅达到55%。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农药减量2350.4吨,化学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3.5%。
十多年来,我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2011年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2115”示范创建工程,积极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三级循环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应用种养配套、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主体小循环;在农业“两区”内,通过建设农业废弃物处理等节点工程,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和集成肥药减量技术,实现园区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种植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及废弃农膜无害化处理等,实现县域大循环。
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2个、示范区103个、示范企业101家,“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基本构建,有力助推农业水环境治理。
河畅水清,重现江南水乡美景
走在宁波市鄞州区东杨村的东杨河边,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番美景:清澈见底的河水波光粼粼,水草随风摇摆,时而可见小鱼在水中欢快地畅游。很难想象,几年前,东杨河还是一条脏、乱、差出了名的河道。“以前河面垃圾可多了,夏天还发臭,村民都不愿靠近。”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调蓄行洪能力,从2008年开始,鄞州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区1600公里河道开展了一次全面疏浚整治,累计疏浚河道1589公里。
2003年以来,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目标,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清障固堤、护岸绿化、配水保洁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改变了农村河道脏乱差面貌。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省结合城乡环境建设,启动了“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农村河道”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作,通过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垃圾)、水系连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措施,消减内源污染、增加水系水量、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使全省21个县2600个村受益,目前已完成河道综合治理2900多公里。
在疏通河道的同时,我省不少地方还积极打造亲水型河道。在德清县新桥村的村级河道旁,记者注意到,和传统砌坎材料不同,这里的河道护岸采用的全是仿松木和黄磊石。这种生态护岸方式在确保河坎安全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排水性,有利于水草、鱼虾等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同时还提高了河岸的美观度。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河边“三化”和河道“岸绿”要求,我省已累计推广河道优良植物88种,优良植物群落模式30个。截至2014年底,完成河岸绿化2.7亿平方米,并按照“建设一段,保洁一段”的要求,建立了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安吉县的高家堂村、德清县的五四村,嘉善县的荷池村、东阳市的雅溪村等一大批村庄周边农村河道重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美景,成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治理的典范。
生活治污,打造宜居优美环境
家住武义县桃溪镇大路山村的刘土爱奶奶怎么也没想到,住着村里最古老的泥土房,今年已91岁高龄的她会告别用了近一个世纪的马桶,用上现代化的抽水马桶。带给刘奶奶这一改变的,是村里从去年9月开始进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对于只有40多户农家的小村来说,一天可以处理20吨污水的集中处理池,解决了村里环境脏乱差的大问题。记者从金华市环保部门了解到,金华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已达70%,全市有3446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受益农户达到60万户。
2013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上强调,用四五年时间把农村污水治理好;2014年,省长李强在全省“五水共治”现场会上指出,治水先治污,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同年,我省全面启动有治理任务的83个县(市、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力争用3—4年的时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制村21278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513.56万户,力争使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70%以上。
为切实打好农村污水治理这场硬仗,我省各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慈溪从2014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列入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管理、维护等项目进行补助;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信息系统;仙居根据农村布局、农民居住方式、经济状况,确定了一批“五水共治”攻坚帮扶破难项目;永康挂出的治污水“作战总图”,标明各个镇(街道、区)的污水治理新建村、提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