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两山特刊

生态富农看浙江

——写在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浙江大地,绿意盎然。浙江“三农”,活力四射。
  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年来,浙江“三农”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唱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协奏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这十年,山更绿了。最新的森林资源年度公报显示,至2013年,我省森林覆盖面积达到604.7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6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89%,位居全国前列。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加20.36万公顷、1.02亿立方米和0.4个百分点,实现了“三增长”。我省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占全国9%的林木蓄积增量。
  这十年,水更净了。我们集中成片治理农村河道,2600多个村累计完成河道综合治理2900多公里;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9000多个;积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仅2014年,全省化学农药减量就达2350.4吨,比上年减少3.5%。
  这十年,天更蓝了。我们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严控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0%,已形成年产沼气1.8亿立方米的能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54%。
  这十年,农业更强了。《2014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我省2014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7.60分,实现2015年目标值的97%,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唯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8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0个。
  这十年,农村更美了。我们坚持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多管齐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全省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2个,创建整建制“美丽乡村”镇74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44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329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75%;在全国率先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去年全省新农合参加人数达到2586万人,参合率97.7%。
  这十年,农民更富了。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是2005年的2.9倍,连续30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今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居全国第二。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十年来,浙江人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方向迈开大步,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幸福生活洋溢农家。“浙”山“浙”水,就是一幅生态富农的美丽画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