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滨 夏海燕 鲍卓娜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各地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上下功夫,有力地保证了工程质量。但由于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不断建立健全规范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需给予解决。
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施工图指导性不强。图纸是施工建设的依据。目前影响图纸设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承接单位存在设计专业短板,具有环保资质的设计公司对终端处理设施设计能力强,但管网设计能力不足;而具有市政资质的设计公司则相反,致使图纸设计无法达到所需要求。二是进村入户调查不足,一些设计单位承接的业务量过大,存在赶工现象;一些外地设计单位未在当地设立工作站(室),实地踏勘时间缩水,导致节点踏勘不细致、化粪池现状不清楚、设计方案不优化。三是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深度不够,参建各方对工程设计要求、关键工程部位质量要求掌握与传递不到位,导致设计变更频繁,影响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建设不规范。在接户工作方面,部分村的厕所、厨房、洗涤等污水没有应接尽接,特别是地渗式化粪池改造不彻底,存在“无水可接”的隐患;一些农家乐、酒店等餐饮业废水没有设置隔油池,容易造成管道油脂阻塞。在管网施工方面,部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紧缺,对现场技术指导不足,引发各种技术性问题。在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方面,部分项目存在墙体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密,框架节点柱筋、箍筋绑扎不规范等现象。
工程监管不到位。一是农村治污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有的建设单位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任务,技术力量存在不足;牵头单位抽调的人员存在临时、松散、短期的思想。二是一些施工单位承揽任务过多,导致施工技术人员、设备不足,存在施工管理难等问题。三是监理要求不严,专业监理公司业务量增大,监理员力量不足,新增人员业务不熟,现场监理协调不力;村民监管员则存在主动性不强、业务不熟、抹不开面子等现象。
长效运维不完善。目前,很多县(市、区)尚未建立覆盖全域的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多数农村居民搞不清楚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也不关心它是不是发挥作用,只知道“政府工程政府会管”。一些工程因选址、管网铺设中涉及部分用地,在后期维护中因村民不配合而产生额外成本。
搞好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设计图纸接地气。一是严把设计招标关。工程设计对上呼应县域规划、对下关系建材选取和项目施工,是事关工程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应结合设计单位绩效评估,选优聘好省内外具有污染治理设计资质的单位,保障设计质量和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做细实地踏勘。牵头单位、治理乡镇(街道)和治理村要积极参与设计踏勘,协同设计单位准确摸清农村人口数量、居住状况、居民生活规律等现状,深入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排水方式、排放去向等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排放标准、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确保设计落地。三是审好施工图纸。设计单位在完成设计后应向建设单位提供符合标准的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包含工艺、施工、电气安装等内容)和其他建设单位需要的相关技术文件。各地应组建项目设计审查专家组,对图纸设计的“村情针对性、内容完整性、程序规范性和建设指导性”开展专项审查,同时在相关治理乡镇(街道)、村进行公示,强化项目设计、审查、审批人员责任,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四是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规范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治理村代表的技术交底程序,确保设计施工有效对接。
坚持项目施工规范化。一是按图做实项目施工,做好终端处理设施、管沟中心线及管道标高控制线的测量放样工作,对改造提升村的既有管道、构(建)筑物要与拟建工程衔接好,加大技术巡查和施工质量监督,做到事前把关、过程控制、事后验收。二是按责做细项目监管,明确县、乡、村及参建各方的职责,严厉打击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违规托管、代管、挂靠等行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做精工程施工,制订分项施工管理规定,明确技术规范“红线”,组建专家组进村进行业务指导和督查,切实加强工程施工中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和现场管理。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及时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有序组织施工单位预验、业主初验和最终验收。
坚持管理集约化。一是建章立制,严格考核,严格落实“定岗、定人、定段、定任务”的“四定”责任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实行奖惩机制。二是多方协力,合力共管,强化成员单位履职尽责,继续完善市督查、县(市、区)主管、乡镇主抓、第三方专业监理、村民代表监督的监管体系。三是搭建载体,强化技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优势,深入一线解决农村治污的技术瓶颈,并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参与治理监督,使施工、监理单位按照规范要求独立运作。
坚持运维专业化。建立“我要治污”的参与机制,理顺政府、农民和村集体的关系,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农民和村集体在规划设计、决策、监督等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理清“常规管理”和“专业维护”的区别,因地制宜推进长效运维,对巡查、清淤等不需要多少专业技术的人工投入,可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由村民以工代酬;对监测、维护等工程技术领域,则交由专业公司运营。形成财政兜底和政府引导规范的机制,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各地存在一定数量的空壳村,各级财政应设立运行维护专项资金,对管理运行较好的村,可根据污水处理量、运行周期、有效报修次数等给予奖励,以补贴村民在日常管理维护方面的人工投入。同时,要加大宣传引导,切实提高村民和村集体参与管理维护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
洞头县白迭村农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