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博州温泉县一农民将自己花费5年时间,在农田捡到的115件文物全部捐献给博州博物馆。据悉,这些文物包括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等,专家初步认定,这批文物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200至2800年,对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形态等具有很高价值。
据了解,无偿捐献者名叫单志政,今年42岁,是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的一位农民。单志政说,这批文物多数出自自家300亩耕地,其实,早在5年前,他在这片耕地周边就曾捡到过7件文物,并捐献给文物部门。那次经历让他得知,自家这片耕地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定居点。“每年春秋耕地的季节,我会格外留意地里翻出来的东西。”单志政说,尤其是看到形状特别的石头,他会捡起来,看它们是否有打磨痕迹。现在的他竟然能在很远的地方就辨认出哪块“石头”是文物,哪块不是。
以前曾有文物商贩找到他,表示愿意出钱购买,单志政没答应,“这几年经常看电视、看书,知道文物是国家的,不能随意贩卖。”为了打发那些商贩,他总说“宝贝”捐了。商贩走了,但家里的6箱“石头”何去何从成了单志政的“心病”,最终他决定全部捐给文物部门。“结合这批捐献的文物来看,砍砸器比较多,说明当时的古聚落人有可能手工业比较发达,石磨盘和石棒说明他们在从事农业加工。”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
(据人民网 赵梅/文 201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