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敏 文/摄
皤滩古镇,位于仙居县中部的河谷平原上,从白塔镇行车10多分钟就到了古镇,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仅5公里。
皤滩意为“白滩”,得名于河滩上遍布的白色鹅卵石,她是沿河而建的狭长小镇,是永安溪上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又是水陆交汇之地。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也在皤滩起步,这种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她成为古代浙东南山乡的一个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码头。清朝中期,皤滩古镇就颇具规模。古镇区集中大量明清古建筑群,丰富多样,有商家老店、民居古宅、书院义塾、祠堂庙宇。自民国初期起,由于交通条件的变异及天灾人祸,皤滩古街逐渐萧条,特别是铁路通车,使皤滩盐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皤滩市面也风光不再。
随着人流步入古镇,便恍若一头栽进了旧时光。相比周庄、乌镇等古镇的名闻遐迩,仙居的皤滩古镇更像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低调得你必须很用心,才能发现它曾经的辉煌。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皤滩仍保存了长长的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古朴而又厚重。
古镇内有一种千年绝活——有中华第一灯之称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更奇的是没有骨架,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所以到了皤滩古镇,一定要看看这一古老工艺!
一个用鹅卵石铺地的繁华集市,如今只留下鹅卵石般耐磨的遗迹。眼中的这个千年闹市,早已褪去了喧嚣,当记者行走在皤滩镇古建筑群的鹅卵石路上时,想象自己是在某页发黄的书本上爬行的蚂蚁,在砖与瓦的缝隙中倾听古镇隐秘的心跳声,那散落遍地的唐风宋韵,正迎面而来。小石子铺就的道路,已被磨得圆圆光光,喃喃诉说着历史如何从它上面碾过,而路上的青苔是最佳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