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风情 卢兆盛/文
入伏没几天,回了一趟老家。
走到村口时,太阳刚刚落山。还没进入巷子,一股浓烈的芳香扑鼻而来。记忆告诉我,这是一种植物燃烧时散发出来的香味,哦,对了,是艾草的香味!一路走过,果然,只见巷子两边人家的门口都燃着一把艾草,淡蓝淡蓝的烟雾就从艾草燃着的那头袅袅升起,烟雾缠绕着烟雾,弥漫了整条村巷。
进了自家院子,正好赶上母亲点燃了一把艾草。我连忙接过母亲手中烟雾升腾的艾草把,绕着院子慢慢走了一圈,然后把它摆放在门口的石墩上。我知道牛栏猪圈同样也要燃艾草,忙向母亲领受“任务”,母亲拎出一篮自家果园产的梨子叫我吃,说猪牛那边就不用管了,她刚才喂猪的时候已经燃起了。
燃艾草熏蚊虫,是家乡一带年复一年亘古不变的习俗。在我的印象中,老家夏天的夜晚都离不开艾草,艾草点燃了村庄夏夜一盏盏宁静祥和温馨的灯。
这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春天到秋天,一丛丛、一片片,摇曳于老家的山山岭岭、田间地头。小时候,略懂点草药常识的父亲告诉我,别看艾草贱,模样也不怎么起眼,但说起来它全身都是宝,既可药用,也可食用,还可以用于“辟邪”和驱赶蚊虫。父亲所说的艾草的上述多种功用,除了“避邪”我不信服之外,其他的我都绝对相信。上大学之前吃过多次母亲做的艾叶粑粑,揉入了青青嫩嫩艾叶的粑粑,咬一口满嘴生香,现在想来都流口水;婶婶生堂弟坐月子,奶奶每天坚持给她烧艾水洗澡,说是可以消毒灭菌,体弱多病的婶婶月子还没做完,居然就变得健康强壮,满面红光;而每至端午,家家户户门顶挂上菖蒲的同时也挂上艾草,目的就是“避邪”。能否“避邪”,乡亲们并不想去深究;驱赶蚊虫,应该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一项用途。
入夏以后,村人上山砍柴、放牛养羊,常常顺便捎带一两捆艾草回来。小小年纪的我们,学着大人的样,也很快掌握了割艾草晒艾草燃艾草的整个流程。艾草割回来后,摊开晒小半天即可,全部晒干枯了不经烧,半干半湿烧得才耐久,烟味才更辣更呛,效果也才会更好。晒好后的艾草分成一把一把,用茅草一节一节扎好,随用随取。每到黄昏,各家各户都点燃艾草把,一般都是先在房间内熏一遍,把蚊虫驱赶出来,然后再将燃着的艾草把分别置放于住房及猪牛羊圈栏门口。
夏夜,生产队开会,会场四周总要点上几把艾草;晒谷坪当天的稻谷没有晒干不便入仓,轮值露宿守夜的也会在谷堆旁点上几把艾草。后来,村里的新房渐渐多了,卫生环境渐渐好些了,灭蚊驱蚊的办法与药品也越来越丰富了,但乡亲们用艾草熏赶蚊虫的老习惯土办法却一直没有改变。整个夏天,村庄都沉浸于艾草浓郁的芳香中。艾草驱走了蚊虫,熏香了夏天的夜,熏香了庄稼人的梦。
蜗居闹市,每年只有端阳节才可以和艾草见一面,此次回老家与艾草扎扎实实地亲密了一番,重温了一个遥远而久违了的梦,感觉真正过了一把瘾,痛快淋漓,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