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聚焦养老金入市三大焦点

  日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已结束公开征求意见,预计将有两万多亿资金“整装待发”进入投资运营。
  养老保险基金是群众的养命钱,实现安全高效的保值增值对每个人都具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和专家就公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作了解读。
焦点一:养老金投资就是“炒股”?
《办法》虽然给出了20多条养老金投资路径,但是“股市”两字还是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尤其是在近来股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公众最担心的莫过于养老金“炒股”的安全问题。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马力说,《办法》明确规定了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票类产品的比例须控制在30%以下,目的也是合理控制投资风险。
  由于《办法》出台时恰逢国内股市经历大跌行情,不少公众担心此时养老金入市是否是政府的托市救市之举。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公众对于养老金市场化运营存在误解,投资并不是简单的‘炒股’,而是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抗击通胀保值增值,通过委托专业机构并辅以专业化监管来保障资金安全。”
  多年来,只能存银行、买国债的养老基金在保障了“安全”的同时,却因常年跑输CPI而“隐形贬值”。西南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授熊晖说,保障安全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样重要。
焦点二:养老金入市会“收割散户”?
  针对养老金入市,还有不少人质疑其是否会在股市中“收割散户”。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高松凡指出,养老金的入市初衷既不是为了当股市里的炮灰,也不是为了赚散户的钱。
  高松凡说,在实际运营中,进入股市的基金规模和时点不是由政府来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权受托的市场机构来具体运作,而证券市场对投资有着严格的规定,养老金投资绝不会成为“收割散户”的“资本大鳄”。
  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学研究员文华认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对于改善市场投资风格,稳定市场情绪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养老金入市不仅将降低资本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而且投资风格和取向也将多元化。上市公司不再仅仅迎合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诉求而一味地做高股价,也要加强分红来迎合机构投资者的要求,这样长线业绩就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对于广大散户而言也是重大利好。
焦点三:如何保障养老金投资安全?
“养老基金是保障基金,不是理财基金,更不是风投基金,对结余资金进行一定的增值保值是必要的,但无论投资什么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必须明确安全保
  障、风险防范、责任承担机制。
  对此,《办法》明确受托机
  构按照养老基金年度净收益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养老基金资产净值5%时可不再提取,专项用于弥补养老基金理财发生的亏损。理财管理机构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重大理财损失。
  高松凡说,《办法》还提出,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养老基金资产或者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分别对各自的行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共同行为给养老基金资产或者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除依法给予处罚外,由受托机构终止其养老基金托管或理财管理职责,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管理办法明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机构也将按照各自的职责,发挥监管作用,对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说,“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我们相信,能够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是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的。”
(据新华网 徐博 赵宇航/文2015年7月2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