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种业

储备种子灾年作用大

首批17万公斤救灾种子送抵灾区

  □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王仁杯 徐叶舟
  台风“灿鸿”发生后,绍兴市柯桥区种子管理站原本安静的储备库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各地前来调拨救灾种子的车辆接踵而至。种子储备库负责人说:“以前遇到洪涝灾害,农民往往买不到种子,今年在遭遇强台风“灿鸿”带来的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种子储备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储备了水稻、玉米、大豆等救灾种子11.4万公斤,可以保障2万多亩田地补种、改种用种。目前,已订购出水稻补种种子5000多公斤,有力地支援了灾区恢复生产。”
救灾用种量足品种多
  为有效减轻“灿鸿”给我省农业造成的损失,我省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行动快、动手早,紧急启动省、市、县三级储备种子,各类救灾种子基本到位,确保救灾用种。据统计,截至7月中旬,省市县三级种子储备库已准备了首批救灾种子370万公斤左右,其中水稻种子330万公斤(早稻130万公斤、晚稻200万公斤),大豆种子12.6万公斤,玉米种子26万公斤,蔬菜荞麦等种子2万余公斤。
  前期台风“灿鸿”带来的大暴雨,使我省舟山、宁波、台州等地晚稻秧田、旱粮及瓜菜作物大面积受淹,有的已插播的晚稻遭受长时间浸水也需要重新播种,我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97万亩,绝收63.5万亩,预计超过100万亩的农田需补播补种。截至本月20日,我省已经动用各级储备种子近17万公斤(省级储备2万公斤),其中早稻10万公斤,特早熟晚粳5万公斤,大豆1万公斤,玉米1万公斤,可补播的主要品种有早熟早稻品种“甬籼15”、“甬籼69”、特早熟晚粳“秀水519”和一批大豆、玉米品种。目前,救灾种子已经全部送到受灾农户中。灾区群众也正在抓紧抢播各类农作物,力争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保证市场供种稳定
  储备种子是确保救灾所需和种子市场应急供种的有效举措。早在6月初,省种子管理总站就未雨绸缪,检查了全省储备种子库存情况。从检查结果看,我省储备种子仓储条件普遍较好,种子堆放整齐,管理规范。今年入库的国家级、省级储备种子数量到位、质量抽查全部合格,所抽查部分市、县(市、区)级储备种子,总体情况良好。
  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各地普遍按照储备种子管理办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及单一来源采购招标等方式确定储备种子的承储企业,签订贮备合同,落实生产基地,抓好种子入库前、储藏期间的种子质量抽检,跟踪掌握储备种子质量变化。
  截至6月底,今年全省各地安排财政预算资金1600万元,落实常规早稻、特早熟晚粳稻和旱杂粮等作物储备种子1170万公斤,保证了种子市场供应和种植面积的稳定。今年上半年,针对部分地区早稻结构性和区域性缺种,全省各地就动用了“中早39”和“中嘉早17”等贮备种子114.02万公斤,占市场实际供种的32.6%,其中动用国家储备种子10万公斤,省级储备种子23.5万公斤、市级储备种子30.39万公斤和县级储备种子50.13万公斤,确保了早稻种子市场供应和种植面积的稳定。储备种子可播种22.8万亩,预计可增收早稻谷9100多万公斤。
储备种子灾年作用大
  我省是洪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省份,每年农作物都有不同程度受灾。为保证灾区用上良种,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我省建立了救灾备荒种子分级贮备制度,出台了《浙江省农作物种子贮备管理办法》,提出救灾种子按全省常年受灾需要和适宜补播的用种量贮备,风险种子按全省农作物种子市场常年经营量的10%贮备。同时,建立了分级储备制度,全省各地级市及下辖市、县、区贮备规模920万公斤,列入各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明确风险种子主要是通过审定的主导品种和当地优势品种;救灾种子主要是适宜当地补播的短生育期的早稻、特早熟晚粳稻和蔬菜品种。省级储备任务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由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委托企业承储。
  手中有种,遇灾不慌。储备种子在灾后恢复粮食生产中作用大。2011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造成我省粮食生产受灾面积196.3万亩,成灾面积87.1万亩,绝收面积15万亩,我省及时动用储备玉米种子5万公斤,补播面积为3.5万亩,挽回粮食损失1900万公斤。2014年春播时,受“菲特”强台风的后续效应影响,苍南、余姚、东阳、龙游等地水稻种子缺口较大,我省动用省级储备种子11.47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4360.05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