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大部分单季晚稻正处于无效分蘖期,播种早的已进入拔节期,接着将进入幼穗分化期。从现在到抽穗期,是决定稻子穗形大小的关键时期。
一般说来,穗形越大产量越高。穗形大小因品种类型和特性而有很大差异,而相同品种因生长条件不同穗形又有很大差异。生育前期秧苗素质越好、播栽到大田苗数合理,个体越是健壮,越能形成大穗。但最终能否使每穗总粒数更多,还取决于当前至抽穗期这一阶段的天气状况和大田肥水管理特别是穗肥施用是否合理。
穗肥的作用
水稻够苗后,肥水管理通过控制施肥和排水搁田使植株叶片含氮量下降到2.5%以下,从而减少无效分蘖、促进根系深扎,形成个体健壮、植株基部通风透光性好的高光效群体。到拔节期前,群体叶色明显落黄,基部1-2个节间长度将会得到有效抑制。合理施用氮素穗肥的作用是攻大穗、保有效分蘖、增加高效叶面积。即:使群体稻苗叶色回升,从倒2叶龄期开始直到剑叶全展后,叶片含氮率回升至粳稻2.7%、籼稻2.5%,从而达到促进颖花正常分化,增加颖花分化数,这是确保每穗更多总粒数的前提;减少颖花退化数,提高颖花成花率;提高分蘖成穗率,确保预定穗数;增加高效叶面积(每茎最后3张叶),达到适宜的最大叶面积,以形成更多的光合产物。因此,高产栽培要求前氮后移,即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增加后期氮肥用量,一般前期氮素化肥基蘖肥与后期穗肥比例为7:3或6:4,也即穗肥氮化肥计划用量占总氮量比例的30%-40%。
穗肥施用不当的后果
穗肥不足固然不能形成大穗,但穗肥施氮量过多、施用时期过早或过迟等,也容易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基部节间过长,加大后期倒伏风险;叶片过长、披软,群体通风透光差,影响根系生长;叶色过深,叶片含氮过高,增加颖花退化,每穗总粒数反而下降,同时还会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时,施氮过多、过迟可导致颖花退化率高达40%以上。其原因是:幼穗分化受稻株内C/N(碳氮比,即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影响,稻株内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幼穗分化,促进颖花形成。特别是茎秆粗壮,增加抽穗前0~15天的光合物质积累,群体在抽穗前出现“破口黄”,抽穗期糖花比(抽穗期每朵颖花平均占有的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物数量)高,表明碳氮代谢正常,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葡萄糖、果糖、果聚糖)可满足大多数颖花发育需求,则颖花退化就少。相反,如果施氮过多,稻株内氮积累过高,氮代谢过旺,则会增加营养生长,稻株出现徒长现象,同时在茎秆过度伸长、叶片过度增长的过程中消耗较多的碳,幼穗发育所需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减少,因此大量颖花退化,并且抽穗后穗基部弱势籽粒灌浆启动慢、速率低,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则光合产物积累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更显不足,会加剧这种现象。可见,穗肥施肥不当,会对产量造成极大损失。
看苗合理施用穗肥
穗肥必须在总氮量不过多、基肥和分蘖肥不过多,无效分蘖期群体叶色退淡落黄的基础上才能施用,一定要做到看苗、适时、适量施用穗肥,要使群体叶色在抽穗前出现“破口黄”。
1.看苗施用穗肥。一定要在群体叶色褪淡落黄(顶4叶叶色淡于顶3叶。从上到下数第3叶为顶3叶,第4叶为顶4叶)基础上才能使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量过高,特别是有机肥用量较高、肥效稳长或前作为蔬菜地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群体苗数过多,群体叶色过深的田块,穗肥一定要推迟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次数和数量都要减少。倒3叶龄期之前(约始穗前30天之前)继续做好搁田工作,可促使群体叶色退淡。如群体叶色一直不落黄,则穗肥不施。
2.适时施用穗肥。群体苗数正常、无效分蘖期叶色褪淡落黄的田块,一般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距始穗约38-40天)、保花肥(倒3叶中后期至倒2叶露尖,距始穗约25天)两次施用。有些田块肥料流失较多,群体够苗迟、落黄早,促花肥可提早在倒5叶露尖开始施用,保花肥在倒3叶期施用。有的田块叶色落黄迟,穗肥可推迟到始穗前30-25天施用,只施1次。为确保抽穗前出现“破口黄”,保花肥施用时间不宜过迟,以在始穗前25天左右为好,最迟在抽穗前20天施用,数量减少。不施穗肥或只施促花肥的,可在破口期至灌浆结实初期看苗适量施用粒肥。
3.适量施用穗肥。穗肥氮化肥用量最多不超过占总氮量的40%,一次用量一般折尿素每亩3-8公斤。穗肥实际用量要看苗、看田、看天而定。施穗肥期间如雨日比常年明显偏多,叶色偏深、发嫩,氮肥用量也应减少。注意穗肥均应在水稻基部叶片露水干后施用;施用方法为以水带肥深施,即先灌浅水再施肥,水量以第2天能自然落干为度;关注天气预报,如有雷阵雨,应在雨后放浅水田水后施肥,避免施肥后遭遇大雨冲刷,肥料流失;要配施钾肥。 毛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