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如何才能扼制“留守”问题多发之势

  性侵、校车事故、高犯罪率、意外伤害……这些近年来密集聚焦在留守儿童群体身上的问题,每一次发生,都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观点指出,对留守儿童来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疏离。儿童被留守,本就是家庭与亲情的疏离。如果说受制于现实,这种疏离是一种迫不得已,那么,公共关照的亲近,不仅是一种必须,更是一种责任。
  留守儿童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各方并非没有共识。城乡二元化发展的巨大鸿沟,社会保障和户籍政策的坚硬壁垒等等,这些宏观层面的归因,是对留守问题的准确把脉。但在实际解决层面,却往往受制于这种宏大话语的复杂性之中,呈现出“知易行难”的行动惰性。诚然,所谓城乡二元制度等要解决起来,确实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但并非意味着对于留守儿童的公共关照就无从着手,可因之推延甚至“坐等”宏观问题的解决。
  比如意外伤害事件。特别是在寒暑假期,由于原有学校庇护进入“空窗期”,往往导致这个时段成为留守儿童伤害事件的高发期。要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组织,甚至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相信将大大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事实上,引入社会组织来参与留守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未来一个必然的选择,关键是能不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及早启动。
  统计显示,当前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地域分布上看,他们都是构成未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还不包括那些跟随父母一起流动的“流动儿童”。因此,呵护好他们,就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一种保存,并不比解决其他问题的迫切性弱。
  在宏观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背景下,构建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正是时候,譬如让“城市反哺农村”体现得更充分。在这种反哺中,首先应将重点放在“人”的身上,留守儿童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人”的发展是否位于发展序列的优先位置?直面这样的价值追问,在留守问题的解决上,自然会少一点无力感和“无处着手”的尴尬。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朱昌俊/文 2015年7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