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早稻生产处于灌浆结实期,连作晚稻处于育秧期,单季晚稻处于无效分蘖期。7月1日以来受江淮雨带影响,我省出现连续降水,大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同期温度异常偏低,日照时数异常偏少,降水显著偏多。
多雨寡照及低温天气对水稻生产极其不利,如早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影响单产,早稻灌浆时间延迟不利连作晚稻早栽;连作晚稻秧龄增加影响培育壮秧;单季晚稻排水搁田困难影响根系生长和控制无效分蘖,不利大穗增产。为减轻水稻生产损失,可采取以下应对技术措施。
排除大田积水,增强早稻根系生长活力。长期淹水不利早稻根系生长,并且气温升高后容易加重纹枯病危害。因此,雨天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但出梅后将进入高温期,水分管理采取干湿交替法,防止断水过早。
早稻收割后尽早翻耕,及时移栽连作晚稻。做好收种机械配置、修理、调试及劳力调配等准备工作,早稻成熟后及时收割。尽量做到当天收割当天翻耕大田,大田耕耙沉实1天后及早移栽连作晚稻,力争连作晚稻缩短秧龄,栽插省工省力,实现早种增产。
培育矮壮秧苗,增强连作晚稻秧龄弹性。有3种方法。一是在秧苗1叶1芯期,喷施多效唑,起到矮化秧苗、促根促蘖作用。常规育秧秧龄 35天的,每亩秧田喷300ppm多效唑药液60公斤;机插秧秧龄25天的,每亩秧田喷100ppm多效唑药液60公斤。二是减少水层灌溉,防止秧苗徒长。三是还未播种的,降低播种量。常规育秧每亩秧田播种量7.5-10公斤,机插育秧播种量每盘50克。
开沟排水搁田,控制单季晚稻无效分蘖。今年入梅早、出梅迟、雨水多,多数田块没有及时搁田,田间水层灌溉时间长,由此造成无效分蘖多,植株细长茎秆不壮,影响大穗形成;土壤中氧气不足,有机肥、秸秆分解时产生的有毒物质积累多,根系分布浅、活力不强,影响肥水吸收能力和激素合成,不利地上茎叶正常生长,并容易引起后期早衰和倒伏。因此,单季晚稻要高度重视开沟排水。搁田控苗掌握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即到了够苗期(移栽大田一般在播种后约40天够苗,直播栽培在播后36天前后够苗)或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一般为第11叶龄期)的田块都应及时搁田。要多次加深排水沟,控制无效分蘖,优化群体结构。尽量做到雨天排水,无雨天搁田。一般无雨天搁田5-10天,田土逐渐硬实、出现裂缝后复水,再自然落干,继续搁田。至倒3叶龄期前,排水搁田都有促使土壤通气、根系下扎良好生长的作用。
控制分蘖期氮肥用量,防止单季晚稻群体苗数过多。为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发生,即将或已经够苗的田块,应结束分蘖肥的施用,不能大量施用氮肥,特别是前作为蔬菜、马铃薯或基肥施用较多的田块,更要防止氮化肥施用过多。但有的田块肥料流失较多,如发现稻苗叶色明显落黄,可施少量肥料促进平衡生长,施肥后继续搁田。分蘖肥略显不足的田块,可在主茎倒5叶龄期时提前施用穗肥,通过合理施用穗肥,提高成穗率和促进大穗形成来弥补有效分蘖不足。增施钾肥、硅肥、锌肥和生物肥等,均有增强根系生长活力和茎秆机械强度作用,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强稻株后期抗倒能力。
再生稻注意防止纹枯病和稻瘟病。尤其在破口期要重视抓好稻瘟病防治工作。
毛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