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讲述NBA巨人诺维茨基传奇人生的纪录片《完美的投篮》亮相申城。这部纪录片讲述了这驾“德国战车”如何从家乡的地区级联赛脱颖而出,一步步进入NBA并率领达拉斯小牛队勇夺2011年总冠军的成长历程。
众所周知,足球是德意志的血脉,而出生于德国的诺维茨基却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白人篮球明星之一。但是谁又能想到,长得高对孩提时代的诺维茨基来说并不是快乐的记忆。最初他被老爸说刷墙不用爬梯子,被同龄人称作“电线杆”、“傻大个”、“大骆驼”、“怪物”。假如以社会评判标准来看,足球踢得好的德国人才算成功,打篮球有什么发展前途?但实际上恰恰因为选择了篮球,才成就了诺维茨基的人生。
在现实中,人生道路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人们总是被社会的洪流推着做出种种“一窝蜂”的选择。比如,求职就业总是盯着“热门”。只是没想到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热门成了冷门,而新的行业又不断产生成为新的热门。再比如,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奔波于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等。以学弹钢琴为例,有统计,北京、上海各有10多万琴童,在全国这一数字会更多,但有多少孩子能真正领略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最终能成为“朗朗”、“李云迪”的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社会评价标准无意义,沿着一个被证明更容易成功的路径走,通常失败的风险会更小,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如此路径依赖并不一定总能带来同样的成功,也更不一定普遍性地适用于每一个人。
古今中外,与诺维茨基类似的成功故事并不少。例如,从小命运多舛的贝多芬、身患卢伽雷氏症的霍金,以世俗眼光看,他们太不幸了,但他们都通过勤奋努力在不同领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要让更多“诺维茨基故事”从被单一成功观所遮蔽的角落里走出来,去激励更多人“真正找到心灵的归属”,呈现自己人生的精彩。
(摘自《解放日报》 李小佳/文 201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