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

张凤英:儿债母还,做人要讲诚信

  □本报记者 徐琳
  “儿子虽然没了,可他欠下的账,我认,做人要讲诚信。”这一句朴实中透露着无比坚定的话语,出自浦江县白马镇永丰村一位70岁老人张凤英之口。为了“诚信”这两个字,这条“子债母还”之路她起早摸黑,不埋怨、不叫苦,一直走了18年。
  1990年,张凤英的老公患肝癌去世。老人育有四女一子,儿子严平迪开了家小服装厂,常年在石家庄等地做服装生意。然而,让刚刚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的张凤英没想到的是噩运接踵而至。1995年5月,儿子回家时,张凤英发现他人很瘦,肚子却大了很多。在张凤英的催促下,儿子到杭州的医院一查,竟是白血病。两年后,儿子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3岁。
  儿子去世后,家里负债高达25万元。张凤英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默默地挑起了还债的担子。她对债主说:“我不识字,但我认识儿子的字迹,只要是儿子写的欠条,我都会还的,只是时间问题。”自从张凤英开始还债后,再也没有债主来逼债。
  张凤英,一个农村妇女,没技术,没文化,要还这么多钱,谈何容易?经过考虑,张凤英决定通过种水稻、养猪、养鸡鸭来赚钱还债。从此,她就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很少休息。插秧的时候,张凤英夜里2点起来到田头插秧,早上8点回家吃早饭,喂完猪和鸡鸭后又去种田,12点回来吃完午饭再出去种地,晚上8点回家喂猪和鸡鸭,经常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一天十多个小时弯着腰在田里干活,很多年轻人都难以承受,她却几年如一日,从没喊过一声苦。到了收获季节,为了看管放在村民屋檐下的稻谷,张凤英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多月。
  为了能喂养好猪圈里的几百头猪,张凤英老人在猪圈旁搭了个小床,这一睡就是六七年。说是小床,其实只是一块不到1米宽的木板,上面搭着一顶蚊帐。“夏天蚊子多,没蚊帐睡不着觉,冬天也能稍微挡着点风。”张凤英说,“房子都用来放猪饲料和粮食了。”家里的墙壁和屋顶,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有了裂缝,水泥也脱落了,“能不花的钱就不花了,有一分钱都要存起来,为了尽早还债。”
  老人话不多,但句句都说得实在,她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表达着她的诚信,也感动了所有人。村民傅红伟得知老人的稻谷收割好后还没有运回家,二话不说就借了邻居家的电动车,一个下午帮老人把5000多公斤稻谷从田里运到了晒场上;做饲料生意的刘法潮得知张凤英想扩大养猪规模,主动把饲料赊给她,最多的时候饲料欠款达10万元,但他从不向老人催账;一对好心的杭州夫妻,特地赶往浦江看望老人,并给老人送上了爱心款……
  这些年来,张凤英一个人种20多亩地,养100多只鸡鸭、几百头猪,用血汗换来辛苦钱一笔笔还债。生活如此艰辛,可老人从未想过放弃,“儿子临死前跟我说,妈妈对不起,给你留下了这么一大笔债。我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不好失信。只要我活着,你的债我帮你还。”
  18年来,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张凤英老人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也没给自己好好张罗过一顿晚餐,她把所有能省下来的钱,一分一分地攒着,凑够一定数目就拿去还给人家,换回一张欠条。10多年超负荷地辛苦操劳,老人的身体日渐孱弱。不久前,老人因病住院,可她心里仍惦记着债务。老人说,慢慢做慢慢还,现在已经收回了40多张欠条,还掉了20多万元的债务,她心里觉得很高兴,“我活着一天,就不想欠人家一分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