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今年我省杨梅销售凸显三大亮点

  •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文/摄
      当前,我省杨梅销售已基本结束。杨梅作为我省水果的主导产业,今年产销情况如何?销售呈现哪些新趋势?记者作了相关采访。
    杨梅销售喜人 采摘游火爆
      前段时间,兰溪市马涧镇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陶奉源忙碌中带着喜悦,合作社的1600亩黑炭杨梅和东魁杨梅已经基本售罄。“今年杨梅质量很不错,价格和往年差不多,东魁杨梅能卖到每公斤100元,黑炭杨梅也有50元一公斤。”陶奉源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栽种的杨梅不但品种优良,而且栽培技术也很成熟,其中15亩采用了大棚种植。“大棚杨梅的优势就在于销售期拉长、产量稳定。”陶奉源说,大棚杨梅落市时,露天杨梅正好上市,整个杨梅销售期整整拉长了近半个月,同时不受天气影响,产量和品质稳定。
      据了解,我省杨梅栽培历史悠久,产业优势突出,品种技术领先,面积、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我省扩大杨梅产业规模,优化区域布局,推广优良品种,杨梅产业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省杨梅栽培面积134万亩,占全省水果总面积的26.8%,杨梅产值占水果总产值的28.7%,在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品种布局上,东魁杨梅占51%,荸荠种杨梅占28%,丁岙杨梅占4%,晚稻杨梅占3%,其他品种占14%。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因今年上半年气温变化幅度大,影响了杨梅授粉坐果,坐果率较往年降低,所以今年属于杨梅“小年”。全省杨梅总产预计43万吨左右,较上年减10%。不过由于杨梅结果量减少,利于杨梅果实膨大,同时,为避免杨梅成熟期遭遇连续降雨影响,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推广罗幔、网室避雨栽培等技术,有效地减少了降水影响,防止果蝇滋生,所以,今年杨梅果品质量好于往年。
      虽然杨梅品质好,但酒香还需勤吆喝。以杨梅为媒,把杨梅产业与传统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的采摘游、文化节、推介会成为目前我省拓展杨梅销路的好办法。
      上个月,记者走进上虞区驿亭镇的二都杨梅基地,随处可见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看着眼前这般红火景象,难以想象多年前我们起早摸黑挑着杨梅,坐车到周边地区吆喝,不仅辛苦,而且售价普遍较低,卖不掉的都烂熟在地里。”上虞绿地杨梅合作社负责人丁赛赛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借助上虞二都杨梅节搞起了采摘游,采摘基地基础设施齐全,建有生态餐厅,接待中心、品梅亭、杨梅文化长廊,游客可以在基地自助采摘、观光休闲。据悉,今年二都杨梅节期间,接待市内外游客16万人次以上,实现杨梅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杨梅上市时节,我省各主产区纷纷举办杨梅文化节和推介会,并且推出了数十条杨梅采摘观光线路,使得杨梅的产业功能和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杨梅销售搭上互联网快车
      今年,90后的慈溪市戚源杨梅合作社负责人戚军洋算是交上好运了,因为利用互联网,他的杨梅顺利“走出”慈溪,卖到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依靠电商销售也是形势所逼。”戚军洋告诉记者,杨梅上市期集中,单靠传统方式销售线路短,每年都有不少杨梅最后卖不掉。所以,合作社今年开始尝试线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卖掉了几千盒杨梅,这让他大为欣喜,也看到了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
      “几个月前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杨梅上线销售做好,解决包装和运输问题是关键。”戚军洋介绍,杨梅的保鲜期非常短,一般在三天左右,如果只是简单的用冰袋包装,往往杨梅还在路上,盒子里的冰袋已经化了,大大影响杨梅的品质。
      为了解决运输保鲜问题,戚军洋专门设计了一套杨梅包装:装杨梅的盒子下垫有气泡膜和环保生鲜吸水纸垫,可吸收掉多余的水分和汁液,即使在运输过程中有少量出水,也完全不影响杨梅的品质。之后用包装袋将杨梅全部封起来,再充入氮气,以达到延长保鲜期的作用,最后再放上一个超大容量的冰袋,这样杨梅最长可以保鲜7天。“这个包装效果还是不错的,五月中旬的时候,就已经有几个老客户在我的网站上下单,我们和顺丰快递合作,24小时内送至江浙沪地区,48小时内就可以送达到全国各个地方。也就是说,即使是新疆的朋友想吃杨梅,在网上下单,如果当天发货的话,第二天傍晚就可以吃到慈溪杨梅了。”戚军洋说。
      涉足电商销售的不只戚军洋。在兰溪,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奉源也同样尝到了互联网销售甜头。“网上销售的杨梅基本上一盒130元(1.5公斤),如果杨梅品质再好些,价格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就拿精品东魁杨梅来说,一箱最低也得150元。”陶奉源说,合作社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店,杨梅一直远销到新疆、青海等地,网上年销量在十几吨左右。
      据悉,今年仙居县政府还和顺丰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助力仙居杨梅走得更远,品牌更响。“我们平均每天要发100箱杨梅,多的时候200箱。”台州嘻哈哈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网络经营的冯先生告诉记者,借助顺丰的冷链物流,合作社的杨梅被送往全国各地。
    深加工挖掘杨梅市场潜力
      如果以为杨梅只能鲜食,那你就落伍了!杨梅饼干、杨梅马卡龙、杨梅慕思蛋糕、杨梅干红、杨梅爽肤水、杨梅环保酵素……在上虞驿亭镇二都草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杨梅为原材料的食品、日用品玲琅满目,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
      以往杨梅熟了,当地农民就要挑着杨梅去吆喝,不仅辛苦而且价格低,卖不掉的杨梅只能在地里烂掉。为了克服杨梅保存期短、利用率低的问题,都草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浙江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开发出了一系列杨梅深加工产品,比如可用于日常洗涤、消毒杀菌、护肤美容的杨梅酵素。
      为了延长杨梅产业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省不少杨梅主产区的合作社、农企纷纷通过深加工工艺,增加杨梅产品附加值。余姚市河姆渡酒业公司引进了杨梅发酵酿造技术和自动化灌装设备,开发生产杨梅干红酒和杨梅饮料产品,今年,公司收购消化当地杨梅500多吨。象山紫源食品有限公司从2011年起生产杨梅汁,现在年收购杨梅2000吨。除了将杨梅加工成饮品外,不少蜜饯加工企业也对杨梅鲜果青睐有加。余姚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合作社通过与杭州、广州等地的杨梅果脯企业开展合作,年销售杨梅3000多吨。
      杨梅深加工有效带动了果农增收。作为全国最大的杨梅深加工企业,扬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杨梅浓缩汁、杨梅果汁饮料、杨梅花青素、杨梅膳食纤维、杨梅酵素等多种深加工产品。企业负责人吴海江介绍,公司已经联结杨梅基地5万多亩,覆盖200多个村,带动农户8000户以上,每年收购农户杨梅鲜果8000吨,为杨梅种植户增收3200万元。
      作为省杨梅产业协会会长,吴海江还建议,杨梅深加工产品要符合绿色、营养、高效特色,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杨梅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