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养猪,人们往往和一个“臭”字相连。
然而,在临海尤溪镇的台州富越农庄,猪舍整洁,通道干净,不见蚊蝇踪影。杆菌生化发酵技术使猪的粪尿通过生化发酵稀释,实现了污物零排放。
近年来,临海市在生猪养殖上主打生态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饲养道路。“今年以来,临海的生猪养殖存栏量有所下降,但生猪价格有所上升。”临海市农业局局长蒋友辉说,“受国务院新出台的‘水十条’政策及我省持续开展的‘五水共治’工作等影响,养殖业将更加突出生态化,规模养殖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建立生态模式
近日,笔者来到临海市白水洋镇前园村黄水湾,这里有台州目前规模最大的生态养猪场——台州市九联生猪专业合作社。
驱车进入猪场,周围树木葱茏,仿佛置身园林,闻不到臭味,未到实地察看,还真让人难以置信。大门右侧不远,是一个覆盖着一层黑色防透膜的大坑。养猪场负责人林春法介绍,那是个一万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用来发电供场里用,供电部门还鼓励我们将多余的电卖出去呢。”
整个猪场规划养猪一万头,目前存栏母猪 570头,肉猪2000头左右。猪场地面进行了架空,下面铺设各种管道,母猪产床里面所有的猪粪尿全部集中起来,通过下水道直通到沼气池,实现了雨污分流,保证了污水不会外泄。林春法还向村民租用了周边林地1500亩开辟成果园,种植桃、橘子、梨、杨梅、板栗等。“发酵后的沼液可以作肥料。”林春法说,类似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养殖模式受到临海生猪养殖户们的推崇。目前,临海已建立了“猪-沼-茶”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
与此同时,当地还倡导养殖户“移栏上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临海市畜牧局副局长金敬岗介绍,这能使母猪年育成商品猪提高2.3头,出栏一头商品猪降低养殖成本35元,每头母猪增加经济效益1030元。
成立产业联盟
“生态养殖能实现能量与物质在大农业内部充分循环利用。”金敬岗说,“现在生猪养殖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主要看与周边环境的承载力是否相适应。”
正因如此,早在2012年,临海就成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供销相结合的“生猪产业联盟”,聚集了“台州春法畜牧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实行统一引进生猪品种等“六统一”经营模式,逐步建成了集“养、贸、加”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确保了生猪生产安全。
目前,“产业联盟”内的社员遍布全市9个县(市、区),社员从建立初的53户发展到292户,全年饲养能繁母猪8700头,出栏商品猪13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利润3000万元。
近日,在临海的台联九巨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包包猪饲料按不同类别有序堆放等待运输。企业负责人胡锡军介绍,这些饲料是专供社员们养猪用的。“我们在5月份开始试生产,社员反响好。整个企业年生产能力五万吨。”胡锡军说,“我们服务社员,实行统一配送,既保证了质量,又能降低成本。”
仙居县裕丰农业专合作社是“产业联盟”成员之一。“猪饲料事关肉猪品质。从‘产业联盟’的饲料公司拿饲料,用着放心。”合作社负责人吴卫越介绍,目前猪场有存栏母猪200头、总存栏2100头,场内清污水分离,并建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沼液污水处理设施。“省、市、县的环保部门曾好几次来突击检查周边水环境,全部达标。”
解决后顾之忧
为解决广大生猪养殖户的后顾之忧,临海市农业部门按省生猪保险B条款,开展了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扩面试点。计划自今年起,当地对生猪实行统一参保,对所有参保生猪保费由市级财政承担部分予以全部配套到位。目前,临海市已投资676万元建成了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此外,“生猪产业联盟”内部建立了返利机制,实施股金分红和二次返利政策,社员不但在平时能享受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平价供应,在年终时,还能得到社内分红。
作为台州市生猪产业协会会长和临海“生猪产业联盟”负责人,林春法不单操劳自家养猪场的事,还得为“产业联盟”而忙碌。据他介绍,“产业联盟”是根据各社员饲料用量及生猪出栏量,每月分别按10元/吨和60元/吨进行返利。年终,“产业联盟”产生的利润部分,在提取20%发展基金后,根据社员贡献度大小与股金进行分红,去年共返利150万元。
“我们通过‘产业联盟’的资源优势扩大了社员互保资金来源。”林春法说,与单家养殖大户相比,“产业联盟”由于聚集了台州多家规模大户,融资渠道更多,筹资能力更强。去年,“产业联盟”就向银行融资600万元(按月周转,累计7200万元)。“这对抵御生猪产业市场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