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畜牧兽医

从“养猪倌”到“治水能手”

  •   蔡丽阳展示狐尾藻治水效果
      近日,嘉兴市五丰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蔡丽阳以狐尾藻种植牧场主的身份,跻身为嘉兴市科技治水的主力。蔡丽阳成了嘉兴有名的“治水能手”,他的牧场也打响了“黑梅猪肉”品牌。
      蔡丽阳说,近年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逐渐受到重视,生猪养殖的排泄物治理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作为规模化养殖的代表之一,牧场成立伊始就十分注重环保,然而,在整个生猪养殖形势不太好时,他的牧场经营状况也不乐观。“一开始是盈利的,但是利润越来越少了,后来甚至亏本。现在想来,牧场可以生存下来并闯出一条新路,靠的还是生态养猪和科技治水。”蔡丽阳说,2013年他引入了亚热带狐尾藻治水技术,利用狐尾藻强大的繁殖和净化能力,每亩狐尾藻地能消纳150头猪的排泄物,这家生猪存栏量近4000头的牧场产生的沼液全部成了清水,实现了牧场的“零排污”。“养殖污染的主要元素是氮、磷,狐尾藻的根系特别长,它能吸附水体中过量的有机物,特别是氮和磷,狐尾藻的根系上附着了很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植物可以消化吸收的物质,还有一部分通过植物的消化吸收作用,把氮、氨或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或氨气释放到空气中。”蔡丽阳解释了狐尾藻治水的原理。
      为此,五丰牧场专门开辟了20多亩地种植狐尾藻和处理生猪尿液。蔡丽阳说,经过整个生态治理过程,最后一级湿地净化后的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浓度、氨氮浓度和总磷浓度分别下降到100毫克/升、30毫克 /升和3ppm(体积浓度)以下。“这里总共种植了约3万平方米的狐尾藻,还有约3000平方米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如今,蔡丽阳的牧场,俨然成了治水植物的培育基地。
      既然狐尾藻能“吃掉”生猪排泄物中的氨氮等污染物,说明它对氨氮等污染因子有吸附作用,而嘉兴河道水质变差正是因为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为何不把狐尾藻投放到河道里去净化水质呢?
      蔡丽阳的设想正好与中科院的生态治水理念不谋而合。去年4月,由中科院推出的狐尾藻综合低成本生态治理技术试点运用,而这试点的3000多平方米狐尾藻,就是来自蔡丽阳的牧场。“水质好了,沿河还建起了护岸,装上了路灯,环境明显改善,村民们都很高兴。”蔡丽阳说,投放狐尾藻进行生态治水,对黑臭河的治理效果显著,“经过多条河道的试验可以看到,狐尾藻投放后两个多月,河道就不再发黑发臭了。
      树立了治水样板之后,狐尾藻生态治水项目开始推广,至今全市已投放狐尾藻约15万平方米,并向外省运送了狐尾藻6万多平方米。蔡丽阳在生态治水的探索中,也逐渐完成了从“养猪倌”到“治水能手”的身份转变。“这项技术需要当地的种养基地,也需要富有施工经验的人员,现在我一半的精力放在了治水项目上。”
    朱政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